喀什深圳产业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都会走访园区的企业,了解和搜集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帮助职工向企业反映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他们和职工们同吃同住,随时倾听职工的烦恼,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疏导职工的心理困惑;他们想方设法满足职工的业余生活诉求,在周末为职工办舞蹈班、放电影……他们就是喀什深圳产业园区社工服务站的社工们。凭着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工作,他们赢得了职工们的信任和尊敬,成为园区里最受欢迎的人。园区也因此成为了各族职工温暖的家。
4月中下旬,笔者先后走访了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以下简称深喀社工站)和喀什深圳产业园区社工服务站,面对面地采访了4位社工。
主动作为热心服务
“我们刚进园区开展工作时并不顺利,去企业调研、走访,有的企业不愿意接待。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特别是帮几家企业成功策划和组织了几次活动后,他们渐渐认可了我们。现在,他们不仅热情地接待我们的日常走访,还常常主动邀请我们帮他们的员工做一些心理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喀什深圳产业园区社工督导阿依古丽·吾斯曼说。
新职工的园区体验活动是社工服务站最早开展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活动之一。据深圳援疆社工、喀什深圳产业园区社工服务站部长庞美玲介绍,园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批新职工,“我们考虑到其中很多是来自农村的妇女,没有外出打工的经历,于是就想到带他们走访园区的各个职能部门,帮助他们快速熟悉环境。”
社工如则·图尔迪是去年11月份来到园区社工服务站工作的,如则·图尔迪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来了不久,通过日常走访他发现很多维吾尔族的女职工缺乏婚姻法律方面的知识,于是自己准备讲稿,开办了一次专场讲座,吸引了60多名女工聆听。“还有一次,我们帮新纪元服饰有限公司策划了一场员工生日会,为了活跃气氛,我们特意设计了跳舞、唱歌的环节,组织能歌善舞的职工先行排练,生日会很成功。”
心理辅导给人信心
阿依古丽·吾斯曼讲述了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帮助女工的案例:一位维吾尔族的中年妇女刚到产业园上班的第三天,就主动来倾诉她遭受丈夫家暴的事,希望社工能帮她出主意,缓解她和丈夫的紧张关系。社工及时对她给予了心理支持,引导她控制情绪,跟丈夫好好沟通,尽量减少与丈夫的冲突。但是经过多次尝试,情况并未好转。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一直支持和陪伴着她,给她信心。
“她当时心里很矛盾,想离婚又担心孩子,担心离婚后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还害怕离婚的事传出去自己在村里没面子。”阿依古丽·吾斯曼说,后来那位女工因为工作表现好,收入持续增加,有了积蓄后,自己对婚姻的观念也改变了,能独立理性地处理婚姻问题了。“之后,她还带来了3位跟她有类似遭遇的女工友来咨询相关的法律问题。”
去年从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今年1月刚成为社工的麦尔耶姆古丽·阿卜力米提,因为和女工们朝夕相处,与很多女工都成了朋友。有位女工因为被组长批评了,心里不舒服想辞工,找到她倾诉。“我开始一直默默地听,听完后就复述她跟我说的话,然后再用提问的方式,帮她找到适合她控制情绪的方法。后来再碰到她,她开心地对我说谢谢。”麦尔耶姆古丽·阿卜力米提说。
除了一对一的个案咨询,社工们还注意搜集女工群体中的共性心理问题,一个季度组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今年1月初,考虑到女工们普遍存在的因为经常加班而导致的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麦尔耶姆古丽·阿卜力米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参与辅导的25位女工,彼此分享缓解压力的方法,然后相互借鉴学习。
社工们还根据园区职工的意愿,组织了周末舞蹈班,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我们的社工服务,不单单针对企业的一线职工,对企业的管理层和带队干部的相关诉求,也是一样认真对待。”庞美玲说。近日,社工们针对带队干部提出的少数职工迟到、旷工、消极怠工的问题举办了一场交流会。
会上,社工们先是把通过调查走访搜集到的有关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比如,有的职工迟到事出有因,因为家里的老人或小孩突然生病没有人照顾而耽误了时间,等等。
汇报完后,社工们再和带队干部们一起热烈讨论、集思广益,确定最佳的应对方案。庞美玲说:“我们通过搜集了解职工和管理层双方的情况,然后再做出应对举措,就能更妥善地解决问题。”
深圳援疆社工、深喀社工站站长董欢说:“我们在深圳产业园引入社工服务,就是想协助企业和园区,更人性化、更理性地解决职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稳定他们的就业心态,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的贡献,助力喀什全面发展。”
喀什深圳产业园区社工服务站是喀什市首个企业社工服务站,是深圳社会工作援疆的一大创举。该社工服务站已开展了240人次的个别心理辅导和两次团体心理辅导,受益女工达1165人次;成功协调了26次劳资纠纷问题,促成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理性沟通;策划和举办了20余次学习类、娱乐类的服务活动,受益职工达1万多人次。
编辑:涂传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