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陪伴你们一同成长
2010年4月,我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统招社工考试,被第九师朝阳新区管理委员会录用。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这个非常有意思又很有成就感的岗位,开启了我人生的社工实践和摸索之路。从一无所知、无所下手到从容应对,再到能提出很好的建议和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社会工作者,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见证、感恩、历练和成长。
七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见证了行业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举行全国性的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第一次由三部门联合主办全国性的国际志愿者日主题宣传与实践活动,第一次将社会工作纳入立法范畴……见证了行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社会认知度低、政府支持有限,活动经费紧张、社会地位偏低、行业定位模糊等诸多问题。同时我也见证了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个案工作和社区赋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见证了社工同仁的坚守、服务对象的赞肯、有识之士的支持、新鲜血液的涌入等,这又成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感恩,“访”出来的社情民意
因为工作关系,总会接触到“特殊”人群。这类人群往往的标签是:贫穷、卑微、怯懦、死寂、漠然、孤独、痛苦。
社区书记是个热心人,与生俱来喜欢管事,尤其不放过小事,若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她就会感觉到有份成就感。那时候,社区正在推进网格化管理,即将社区划分为几个片区,做到专人包干专人负责,社区书记以大走访为抓手,对片区内住户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居民形形色色,她总是能耐着性子,忍着火气,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获取有效信息。居民马依古丽正是在大走访过程中被书记发现的,那时的马依古丽丧偶、无业,两个小孩念书,一家三口生活没有着落,她除了诉苦就是流泪。得知这一情况后,经社区书记多次开导教育,马依古丽逐渐醒悟。但是孩子要上学,身体疾病缠身苦于无钱医治,书记一面发动居民向马依古丽献爱心,一面用心帮她联系工作,并帮马依古丽申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使她家生活有了着落,“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还与管委会书记结成了“亲戚”,马依古丽逢人就夸这个社区书记当得名副其实。
小朱是负责综治工作的,也是接触到“特殊”群体中最鲜明、达观、充满正能量的一位社工。对小朱的认识最初是从他处理一起居民诉求得知。还记得有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大爷来到社区,让社区处理下水道堵了的问题,我告诉老大爷需要自己到楼上楼下的住户家收钱。也许是我说话的口气不好、方法不对,老大爷直接开骂了。正当我六神无主的时候,小朱走了过来。结局就是大家聊的很愉快,老大爷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小朱说:“当你面对服务对象时,要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和面对,让服务对象能够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给服务对象带来心理上的好感,采取“温馨调解法”,“换位思考法”效果会比较显著。这些方法在实际情况中均能派上用场。”
成长,“干”出来的和谐大家庭
“一站式服务大厅”成立后,为了更加理解窗口工作人员的不容易和如何接待最基层老百姓的技巧与方法,我到服务大厅负责接听电话和资料收集,让自己直接面对所有来办理业务的服务对象。服务过程中,有面对无理取闹案主的委屈;有夸自己服务态度好的快乐;有因业务不熟练“张冠李戴”的尴尬;还有跟老前辈学习接纳,不批判,维护案主自决,灌输希望处理事情的专业手法。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我学习到了更细致的业务工作,增进了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能更好的指导自己以后与群众沟通中解答业务问题能力。虽然很累,但这个经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太难能宝贵了。
社区主任说:一个人的潜力是有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自觉自愿为居民服务,志愿者队伍才会越来越壮大。我们的许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或许您不认识、也不太了解他们,但是,在无数个服务对象笑脸背后、在无数个夜晚和周末、在无数个社工活动背后,都离不开一位位尽职尽责的社工心血,她们都在默默地付出心血、精力和智慧。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甚至不惧路程遥远,只为给服务对象最温馨的服务、给案主最贴心的支持,帮助和陪伴。
毛建华是个志愿者,对别人的困难,本着能帮就帮的原则,做了很多小事。小区一个独居老太太,把脚脖子扭伤了,这个状况正好被毛建华遇见了,她义无反顾的照顾起老人,为老人买米买面、送煤、理发,还陪老人聊天,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巴义顺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平时主动帮社区书写春联,免费送给小区居民,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还把家里的电话留给小区居民,让他们有困难找他,随叫随到。小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有点什么事,都找他,每次他都是尽心尽力的帮忙,他常说:“咱们楼上楼下住着,帮个忙算什么,有事叫我”。
随着实务经验越来越丰富,积累的案例和知识越来越多。我在接待服务对象的时候,也越来越自信,不会再遇到像接待老同志的时候,被质问“会说话吗”的尴尬。在我与广大社工同仁共同工作的七年间,我经历了许多,学习到了许多,也感受了许多。自信和专业的态度让他们也对我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感谢。经过几年的成长,我的心境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我想,社工的精神,不在于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在于那份真诚的坚守和执着。许许多多的社工把全部的心血,变成一点一滴的关爱,无私地奉献给他人,他们平凡但不普通,他们就是陪伴我、见证我和案主一起成长的最美社工!
编辑:涂传博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