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双工联动”助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

 时间:2016-10-25 17:58:07来源:中国社会报

2013年民政部确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为20个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城市之一。几年来,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在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中,围绕着健全领导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服务模式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激励社工和义工参与社会服务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探索与实践了“双工联动”服务模式,为营造祥和的社会氛围,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成效。

“双工联动”的新型服务模式是指在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积极培育义工队伍,通过“社工为引领、义工为补充”的方式,使社工力量与义工力量充分结合,达到“社工带动义工,义工与社工联动,进而带动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的效果,充分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社会保护”。

社工为引领,发挥了专业人才队伍优势

桂林市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市各职能部门明确和完善承担的职能,认真履行好相应的责任,充分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并确定市、县(区)、乡(街道)、村委(社区)各级未保专干共1605人,初步构建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络。同时,2014年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引入了5家社工机构分别对应5个城区1个县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他们负责建立辖区困境未成年人信息档案数据库;对各级未保专干进行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的发现报告机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协助未保专干对困境未成年人进行家庭评估,及时提供困难帮扶、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落实国家监护责任;对未保专干和社区群众发现报告的困境未成年人情况,及时介入进行家庭评估、制订帮扶方案和提供各种服务;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为让各机构能更好地履行协议,各县(区)免费为机构提供了办公场地,配套了基本的办公设备,在较少的投入下,快速实现了人、财、物的工作保障。这5个社工机构进驻各县区服务站后,仅用20天就完成了5城区432名困境未成年人入户调查工作。

在入户调查中,社工们了解到,5岁的困境未成年人玲玲(化名),父母都是刑满释放人员,其父亲亚平(化名)回归社会后,抵触情况非常严重,宏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政策指引、衔接转介等方法,在象山区民政局、司法局、教育局的积极配合下协助玲玲办理了低保和入园手续并为她爸爸妈妈安排了合适的就业岗位,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

义工为补充,党组织发动、社团引入、项目合作三方发力

在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桂林市救助管理站以项目和社区为服务平台,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形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他们主要通过党组织发动、社团引入、项目合作三种方式积极培育义工队伍,广泛发掘本市义工资源参与到未成年人帮扶中。

党组织发动。2015年,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为群众服务”专项活动的开展,市委组织部与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在职党员在报到社区开展困境未成年人帮扶活动实施方案》,将全市各级机关的党支部、党员动员起来,采取党组织与社区、党员志愿者与一户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配合社区、社工工作服务机构,帮扶困境未成年人。

社团引入。社工组织本身发掘义工资源。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引入的五家社工组织里,三家是由本地各大高校的相关专家组成,拥有非常丰富的学生义工资源,一家具有企业背景的社团组织,在以往的公益活动中陆续发展了500多名义工。

项目合作。桂林市在与社区、村委、学校合作的未成年人保护项目中,由承接方根据项目服务内容,通过现场号召宣传有计划地为受益方培育义工。目前,社工机构招募的志愿者队伍有1000余人,较好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如今,各社工机构招募的志愿者队伍能够长期为孩子们开展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爱心陪伴、体能训练等志愿者服务项目。

“双工联动”,为困境未成年人带去更多关爱

社工队伍和义工队伍的联动,共同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当中,着力发挥社工和义工各自的优势,积极为广大市民和未成年人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各自的潜能得到发挥。

在社工机构的带动和义工的积极参与下,2014年12月,广西瑞安商会在桂林市大公馆举办大型慈善晚会。现场为全市的困境未成年人启动了捐资助学活动,首批捐助善款达5万元,用于对14名特困未成年人1年的资助(每月按300元发放)。

困境未成年人小英,从小失去双亲,与养母相依为命,性格孤僻。社工和义工先后6次到其家中进行心理疏导,并多方联系爱心人士向她伸出援手,先后为她和养母送去床、衣柜、台灯、电水瓶、棉被等生活必需品,还为其耳聋的养母配好了“西门子助听器”、为她家打了一口20多米深的水井。

截至目前,桂林市已有60多家单位与社工机构建立公益合作伙伴关系,给予各类帮扶物资折合约40余万元,为困难孩子家长提供工作岗位 8个,直接受益未成年人432人。(廖 欣 庾雪涛)

编辑:涂传博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