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社联动”的实现路径

 时间:2016-10-24 19:38:20来源:中国社会报

推进“三社联动”在当今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三社联动”有利于“三社”之间实现功能互补、合作共赢。领域分化是各国现代化的共有特征。中国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高效的政府、健全的法治、完善的市场,而且需要有自组织的社会。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专业人才则是社会领域的三大基本元素。三者虽然各有自身的规定性,但又可协同作用,相互渗透,联动正是“三社”之间实现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有效实现形式。其次,“三社联动”有利于形成社会服务的“合力”。“三社联动”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专业服务人才支撑,以联动方式面向各类人群开展内涵丰富、灵活多样的自助、互助、他助服务,已成为提升社会服务绩效和质量的有效实现形式。第三,“三社联动”有利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不仅是社会服务的主体,也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三社联动”机制的形成,有利于社会领域自组织能力的提升,进而有助于改进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如何构建“三社联动”的长效机制,这是持续推进“三社联动”的关键。各地城市开展了许多积极探索,其主要经验有:一是实行“三社”归口管理,构建统筹“三社”的管理体制。二是在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三是以项目服务为纽带推进“三社联动”。四是探索建立“社工+志愿者+居民积极分子”的志愿服务机制。需要强调的是,构建“三社联动”的长效机制的根本之道在于:积极培育和建设相对自主的社会领域,使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真正成长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社会性主体;同时积极培育和健全社会机制,并综合利用社会机制、行政机制、准市场机制,实现“三社” 的“联”与“动”。

推进“三社联动”不仅要着眼于构建“三社联动”的长效机制,还要探索“三社联动”的实现路径。

一是在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中开展“三社小联动”。所谓“三社小联动”,首先是要吸引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目前城市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有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和居民社团两种类型。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是多元社区服务格局的有生力量,在介入社区福利服务和社区公共服务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其优势在于,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植下,从社区居民的需要出发,自主兴办,运营灵活,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开展非营利性的社区服务。而居民社团意指由社区居民组建的旨在满足成员共同意愿和需要并主要在社区地域范围内开展活动的各种协会、联谊会、促进会、活动团队等社区组织。要在发扬传统社区工作优势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技能。为此,要积极倡导并以有效的政策激励专职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知识培训、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打造一支社区工作职业身份和社会工作专业身份相融合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二是探索城市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三社大联动”。“三社大联动”是城市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三社小联动”的拓展。这种大联动又可从如下四个具体方面入手加强:1.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可进一步在街道和社区两个层面上加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力度,在购买专项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政府购买社区综合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组织应根据自身的组织属性和功能定位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专业助人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以及公共倡导和兴趣联谊活动;社区要积极予以配合与支持。2.建立社区与社工的联动。而社工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善用社区资源、推动居民参与、营建居民自助-互助网络、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在社区这一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生活场域中,有其独特的专业优势。政府购买面向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首先要立足于社区居民需求,购买什么服务项目,要广泛征集社区居民特别是特殊人群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利益相关各方做出“集体选择”。为了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有些服务项目还应交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机构签约。社区工作人员做好项目的配合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并代表社区居民开展项目监督。3.建立社会组织与社工的联动。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受到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欢迎,但又多存在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社会组织与社工有着内在的亲和力,吸纳社工人才加盟上述社会组织,可进一步增强其专业服务水平,提升其社会影响力。4.在上述两两联动的基础上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的联动。如在家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由民间社会机构承接运作、以社工团队为专业骨干、社区及其居民给予支持配合形成几种力量联动的服务模式。

(作者:杨贵华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法学院)

编辑:涂传博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