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90后”社工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天空”

 时间:2018-01-11 15:50:03来源:三亚日报

在海南三亚偏远的育才、雅亮山区,有一批社工驻扎在那里,她们关注和呵护着那里的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校情况和心理困惑,主动和留守儿童聊天、做游戏,她们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并帮助部分留守儿童实现一些小心愿。

日前,记者深入调查获悉,截至目前,三亚共有留守儿童174名。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们希望得到父爱、母爱,有一个温暖、完整的家。这些社工为他们撑起了“爱的天空”。

用陪伴换来儿童的笑容

因为父亲病故,母亲改嫁,7岁的阿泽一直跟着叔叔生活在一起。而35岁的叔叔至今尚未成家,每天早晨,小阿泽从睡梦中醒来就独自上学去了,经常没有早餐吃,如今,就读雅林小学一年级的他连名字都不会写。老师每次要求同学们完成作业后才能回家,他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放学后,小阿泽回到家,家里空荡荡的,叔叔做好饭后就出去了,只有一个只小猫与他做伴。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小阿泽的日子很孤单。

“我想我妈妈。”每当说起妈妈,小阿泽眼中总噙着泪水。因缺少爱,他性格孤僻,不愿与陌生人过多交流。对于小阿泽来说,早晨,能品尝一顿母亲亲手做的早餐;夜晚,能有妈妈为他扯扯被角,那是他一个追寻的梦境。

在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雅林村,像小阿泽一样的留守儿童有33人,缺爱、孤僻、自卑、戒备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直到去年4月,村民们欣喜地发现这群曾被边缘化的孩子笑容越来越多,与人交流时眼睛也不再低垂。这些改变,来源于一群社工。这些社工在村里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提供爱心互助、学习辅导、心理辅导等服务,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

三亚日报记者在雅林小学校门口的小广场上,看到社工符丽秀和杨荣芳正在带着孩子们玩游戏,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字。“以前,孩子们放学后没人照顾,常常是匆匆应付完作业后,便在村里晃悠闲逛,或孤独地待在家里。如今,社工进驻后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今年26岁的社工符丽秀说。

“爱心书屋”里的辅导老师

学习,是摆在留守儿童面前的一道难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需要长辈们的教导。如何督促这些孩子的学习呢?在团市委、妇联、民政等部门的帮助下,村委会让出一间房间,作为儿童“爱心书屋”,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到那里写写作业,翻阅故事书,这就是孩子们的“四点半课堂”,也是“留守儿童之家”,社工们就成了“爱心书屋”的老师。

“有了‘爱心书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就会更丰富些。”社工符丽秀对三亚日报记者说。

留守儿童小阿泽最高兴也最快乐的事就是,放学后参加社工组织的课外拓展和“四点半课堂”活动。放学后,他可以和小伙伴们玩游戏,也可以到儿童“爱心书屋”参加“四点半课堂”活动。“回家没有人,在这里有人和我玩,不懂的作业也有人教了。”7岁的小阿泽读小学一年级,放学后他常来这里,在社工的帮助下写写作业,翻翻图书。

除了有“一对一”的辅导老师,吸引孩子们的还有丰富多彩的书籍和玩具。在马亮村“爱心书屋”,刚刚做完作业的小斌在一大摞课外书里翻了半天,最终挑了3本故事书。“你要爱护好这些书哦!”接过社工祁林手中的图书借阅登记册,小斌一笔一画地写下名字和电话号码后,抱着书兴冲冲地回了家。

据介绍,目前,在雅林、青法、马亮等村委会都有设有儿童“爱心书屋”,在社工的辅导下,“爱心书屋”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爱心书屋’给孩子们安了一个快乐的家,很多孩子刚来的时候都不爱说话,而且不懂得怎样和别人交流,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孩子们和我们越来越亲密了。”对于28岁的社工杨荣芳来说,从孤僻拘谨到打开心扉,留守儿童们的一点点变化与进步,是她工作最大的动力。

看着6岁的孙子董瑞轩越来越爱说话,56岁的马亮村村民王少花沉重的心情也慢慢舒展开来:“以前一个人在外面工作心里很不踏实,多亏了社工的照顾,让我能够安心在外工作。”小轩自从爸爸入狱后,妈妈也失去了音讯,年迈的爷爷奶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顾孙儿,在社工“一对一”的辅导下,小轩变得开朗起来。

儿童“爱心书屋”有家一样的环境,有家一样的温暖,让很多曾经因为没有父母之爱而迷失的孩子找回了人生的方向。

默默坚守点燃希望之光

“社工姐姐,喝水,这是我爸给钱买的水。”“社工姐姐,你们今天能来我们家吃饭吗?”“今天下雨,你们就不要回去了,来我们家住,可以吗?”许多留守儿童非常喜欢社工符丽秀,这让她感到很“暖心”,她也坚信,默默坚守终于有了回报:孩子们开朗了!孩子们懂事了!26岁的符丽秀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2015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所学专业是“社会工作”。毕业后,她迈进了三亚市祥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大门,开始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大家都会一起帮助你渡过难关的。”在低矮的平房屋檐下,辅导完阿泽的作业后,社工符丽秀、杨荣芳与小阿泽的叔叔、叔公进行了一番谈话,一边叮嘱一边给予鼓励。

每天,朗朗的读书声和孩子们开心的笑声都会给大山带来生机和希望。因交通不便,社工符丽秀、杨荣芳每周才能出一次大山,她们平时都居住在敬老院里,晚上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尽管这样,“90后”的她们却用爱心和责任守护着这里的留守儿童。

“能按时收到急需的生活补贴、能有个成人依靠,能与同伴一起学习玩耍。”是青法村委会留守儿童黎议(化名)的梦想。就读于育才中学的黎议,两岁多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丢下他,带着姐姐远走他乡,至今杳无音讯,黎议是由爷爷奶奶养大的。三亚日报记者到他家调查时,正是他奶奶“做别”的日子,据青法村委会妇女主任田菊花说,两个多月前,黎议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陪同记者采访的社工祁林将这一切都记录在工作本上。她表示,下一步,她的工作重点将是关注这里的孩子,为孩子们办点实事。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社会和谐。”共青团三亚市团委社工部梁天鸿表示:“关爱孤儿、单亲孩子、留守儿童,任重道远。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

团市委于2014年开始在三亚市友谊小学“四点半课堂”试点实施,从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素质拓展、学业帮助、心理健康等方面全方位帮助留守儿童。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从社区延伸到农村,逐步扩大搭建“留守儿童之家”平台。四年间,全市有13个村(社区)建立起“留守儿童之家”服务站。

梁天鸿表示,2018年将搭建“留守儿童之家”平台延伸到农村,建立起常态化长效社工服务,用爱和温暖为留守儿童点燃希望之光 “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留守儿童,还要建立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系,通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身体、心理健康等,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为留守儿童插上理想的翅膀。”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

编辑:涂传博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