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帮扶一直是社会服务的难点,如何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成为各方努力破题的方向和目标。在东四街道,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通过多年推广,建立暖心帮帮团、协作者童缘等一系列互助小团体,真正让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互助互惠,推动了社区胡同和谐发展。
今年74岁的葛继第是“暖心帮帮团”的带头人,聊起成立这个社会组织的初衷,葛奶奶的一番话耐人寻味:“我们就是觉得自己现在身体还行,想为社区里做点事,更想为比我们岁数还大的老人们尽一份力。”目前“协作者暖心帮帮团”里一共有18名成员,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而他们服务的对象则都是75岁高龄以上的老人,根据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独居等情况,帮帮团还专门确定了需要特别精准帮扶的老人。
“坐在中间的这个就是我们曾经的一位精准帮扶老人,当时暖心帮帮团刚成立,我们从社区干部那儿了解到她的信息后就进行了入户。”调出手机里的一张大合影,葛继第给记者讲述了帮帮团和这位老人的故事,“因为独居多年,当时已经90多岁的这位老人最开始还有些抵触我们,觉得你们这么几个不熟的人到我家来干嘛呢?”不过葛继第和帮帮团里的成员并不气馁,“我们就每周四都过去,陪她唠唠家常,帮她扫扫地,收拾收拾屋子,慢慢地,老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让葛继第和同伴们感到特别欣慰和感动的是,从最开始的陌生和排斥,经过几个月的接触,这位老人变成了每周四一大早就会自己拄着拐杖坐到窗根儿前,翘首等着“暖心帮帮团”的到来,“那时候每次我们进院看到老人在窗户那儿使劲往外望着大门口的时候,心里都是暖的。”
不光是葛阿姨找到了互助的乐趣,很多青少年也积极参与互助活动。余晓雪2004年跟随爸妈搬到东四七条胡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成了一名留守儿童。从10岁开始,放学后她便来到“协作者童缘”接受课外辅导。
最初的她十分腼腆,不愿和人交流。通过社工的热心引导和帮助,晓雪逐渐找到了自信,渐渐地成为了团队里弟弟妹妹们的“小老师”,“学着哥哥姐姐们一样,教他们写字、算数,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晓雪笑着说,越来越开朗的她还成为了团队的主持人,每当遇到各种活动,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如今,20岁的她已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协作者”,每天都要在办公室接听各种寻求帮助的电话。细心的她总能通过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让这些弱势人群找到自信和方向,绽放自己的光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而言,社工工作的最大责任,并不是给弱势群体雪中送炭,而是让他们能够建立自信。“燃眉之急只能解一时,应该让他们成长起来,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互助互惠。”自从2004年进驻东四街道以后,“协作者”对各条胡同进行了摸底排查,发现孤寡老人多、儿童放学没人管、环境治理难等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有针对性地建立帮扶体系,“社工组织人数是有限的,只有发动居民群众,让大伙儿都来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发展。”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据市社工委社会组织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以来,本市对社会组织培养推行“一中心多基地”理念,市级平面由社工委和民政局建立社会组织培养服务中心,16区和各街道办共建立了116家社会组织培养服务基地,7年时间已培养了200多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目前,全市已有410多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4000余名职业社会工作者,为市区万家社会组织团体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这些专业机构好比孵化器,培育更多的组织、团体,通过他们再去帮扶更多的人群,达到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的目的。”
编辑:涂传博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