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社工人才“金字塔”模式初显成效

 时间:2017-12-19 10:06:59来源:中社网

日前,苏州市“首期社工工作督导人才三年培养计划”被评为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工作优秀项目一等奖,苏州社工人才“金字塔”模式成效初显。

近年来,随着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推进,苏州社工行业稳步发展,但社工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等方面也出现了“瓶颈”,急需专业督导支持。由于本土督导人才匮乏,仅有部分机构从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聘请资深社工提供零星督导服务,无法保障服务的专业性和社工的专业成长。借鉴国际惯例,并参考国内先行地区经验,苏州市民政局于2013年制订了“社工督导人才三年培养计划”,并得到了市人才办的鼎力支持,共投入项目经费150万元。

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笔试、面试,2014年初,27名来自高校、社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学员胜出,成为培养对象,学员工作领域覆盖公安、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涉及禁毒戒毒、社会救助、机构养老、学校社会工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以及青少年、妇女、家庭、外来人口服务等诸多社会工作重点领域。“首期三年培养计划”于当年6月4日正式启动。

“培养计划”聘请了4名来自台湾、香港、深圳的资深境内外督导讲师,督导培养方式包括:一是专题培训。项目期内共举办专题培训16期,内容涵盖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伦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工服务及督导工作实务技巧等多个方面。授课形式以理论讲解、现场演练及工作坊等为主。二是实务督导。根据学员的岗位职责,结合督导擅长领域,对学员进行分组,为每位学员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每月开展小组督导(每组半天)和一对一现场督导(每人每次2-3小时),对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开展实务督导26期,累计现场督导1200多人次,约2400小时。三是赴港研修。经国家外专局批准,组织“培养计划”24名学员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为期14天的专题研修。深入了解香港在社会福利政策及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公共事务管理、社会服务项目评估、社会工作督导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实地考察了香港平等机会发展委员会、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等法定机构,并参访了基督教服务处、救世军、彩颐居、香港青年协会、义务工作发展局等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香港非政府组织。研修结束后,学员们将在港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写成学习报告并汇编成册。四是跟班实训。组织20名学员赴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进行为期两周的跟班实训。他们深入到对口实训点,与乐群社工共同到一线服务,学习儿童与青少年服务、社区长者服务、社区综合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工作坊、参观、专题培训等形式,了解上海社工行业发展现状、社工机构组织架构、内部管理、专业督导机制等。实训激发了学员们对上海、苏州两地社工发展、政府购买服务等进行对比和反思,并就社工机构与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写成心得文章。五是岗位实训。由于苏州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主要起始于2013之后,大部分学员或多或少在直接服务、项目设计、团队带领、机构管理、社区发展等方面有所专长,但系统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较为有限。因此,“督导培养计划”实施起,就要求学员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具体的服务项目中,按照规范完成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策划和实施,并撰写项目计划书,督导专家在“实战演习”中加以指导。六是督导训练。学员在有需要的社区、社会组织中尝试担任实习督导,按要求撰写督导记录并由督导老师批阅,帮助处理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团体督导时进行角色扮演,部分学员(或督导)扮演社会工作者,现场进行案例模拟和督导演练;在专题培训中开设工作坊,现学现练。

2016年11月,通过笔试、答辩、现场模拟等方式对学员的理论掌握、实务技能等进行测评,结合日常表现,19名学员顺利通过结业考核,获得首批苏州市级“见习督导”资格。通过“培养计划”的实施,探索了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

2017年1月,《苏州市社会工作督导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该办法对全市社会工作督导的职责、主要工作、学员选拔、培养与考核、资格认定、管理使用、奖惩措施等予以了明确。特别是对督导的任职资格予以规范,将苏州市社会工作督导分为见习督导、初级督导、中级督导、高级督导等,形成梯队提升制度,全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随后,第二期市级社工督导人才培养计划启动,在总结首期培养经验、优化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社工人才培养之路踏上新的征程。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将完成培养社会工作督导人才60名的既定目标,更好地提升苏州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编辑:涂传博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