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进入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以来,潘丽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怀揣着一份帮扶底层民众的善心和热心,以一名专业社工的理念时刻提醒自己,把先进的社工理念融入本职的救助工作中,在救助一线播撒光和热。如今,潘丽已是一名中级社会工作师,并于今年入选兰州市第二批骨干人才行列。她也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她将把自己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帮助受助人员重拾信心、点燃希望。
“我经历他们的故事,积攒自己的能量”
2008年,潘丽成为兰州市救助管理战的一名专业社工,“一开始觉得与社会义工没什么差别,但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渐感觉到了肩头所负的沉重使命。”潘丽说,之所以说是“使命”,“是因为在工作中,我感受到了许多生命的无助。”由于救助对象多为妇女儿童,潘丽接触到的有些妇女因为家庭变故或种种原因走上流浪之路,有的是家人拒绝接收,有的是家人虽然愿意接收,但却没有监护能力……有的孩子因为先天残疾被遗弃街头,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打骂离家出走,有的孩子在成长中遭遇叛逆期,不能自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遇着这样的经历,对于潘丽这样一个心存“助人自助”服务理念的社会工作者来说,这样的案例时刻触痛她的心灵。潘丽在工作中也逐渐意识到,社工是一种很专业的职业,并非有爱心和热心就够了的。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如何救助流浪群体,如何畅通救助渠道,如何形成有效的救助机制,这些都是潘丽在工作中时常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意识工作的潘丽也收到了救助对象们的肯定和信任。让潘丽印象深刻的是,在2015年,她救助了一个14岁的流浪女孩,父母早亡,女孩被寄养在亲戚家中,由于种种原因,女孩走上了流浪的道路。“孩子身世可怜,但是很乖巧,她也向我们表达了渴望上学的意愿。”为了实现女孩的愿望,潘丽与爱心人士一起联系到了一家愿意接收女孩全寄宿制的爱心学校,并为她募捐了生活及学习费用。潘丽把女孩亲自送到学校后,准备离开时,女孩紧紧拥抱了潘丽。“孩子的举动让我意外,却也在意料之中,我知道她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谢意。”潘丽欣慰地说。
其实,在社会救助这个岗位上,潘丽还为很多急需救助的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民政部开展的“接送流浪孩子回家”、“送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活动中,潘丽和同事们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与流出地民政、乡政府和学校等部门协商,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回归校园、回归家庭生活,摆脱边缘化状态,努力为流浪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其再次流浪。说到自己的这些经历,潘丽感慨地说,“我的脑海里有说不完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经历困境的人们故事。我讲述他们的故事,也在述说和梳理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每一段故事,都在填补和丰富着我的社工生涯,虽然我时常带着心痛、不忍和唏嘘在工作,但是我知道我需要带着一颗强大的内心去做好补救的工作,及时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走出困境,这就是一个社工的能量。”
“社会要走出社工等于义工这样的误区”
潘丽作为一名社会工作师,在把社工的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的同时,也会根据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尤其在针对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中,潘丽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我们在救助过程中基本都是实施亲情化服务,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首先用真情感化每个流浪未成年人。”潘丽说,具体做法就是在生活中给予流浪未成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帮他们洗澡、换衣,生病时送药喂饭,让他们能够体验到亲人一样的关怀,增进双方信任度,让流浪未成年人有归属感,消除其戒备心理。其次,运用专业社工知识进行心理疏导,注重品德纠正。针对流浪儿童的特殊生活经历,进行特定地心理健康辅导,“我们会开展一些问题辨析、情境设计、游戏辅导等活动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学会心理保健,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
在潘丽看来,“对每一位进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都要尽心尽力、周到服务”这一点是救助工作的根本。尽管救助工作存在一定危险,全年无休,冬季时常实施街面救助到晚上11点多,但潘丽仍然对工作充满热忱,她也分享了自己救助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尊重每一位求助人员,并不因他们的背景、种族、智力、体能、社会及经济地位等而有所分别。”潘丽说,其次要学会接纳,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要鼓励及协助受助人员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要有目的的倾听受助人员的叙述,做到充分的理解,分析各种信息,创造和维持专业的助人关系,观察并理解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获得受助人员的信任、帮助受助人员获得自助的技能。此外,还要尊重受助人员的自决权,尊重受助人员的隐私并保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在整个救助过程中,都要以高标准的专业行为来要求自己,充分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务必使自己发挥所能。”
对于救助工作,潘丽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社工其实是一种舶来品,尤其我市地处西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社会工作服务起步较晚,虽然有很多国内外经验可以照搬,但是务必要加强与本地实际情况的结合,力求本土化。”她表示,随着社工工作的逐步开展,医务社工、企业社工、学校社工、社工义工联动也已经提上日程。所以这就需要以民政部门为主体,向外延伸到医疗领域、教育领域、司法领域等各个领域,培养和发展大量的专业社工人才。
她也建议,在培养社工骨干人才的同时,务必要注重领导干部们的培养。“我曾接触过一些领导干部,发现他们对于社工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将其与义工画等号的阶段。”她说,想要推进社工工作发展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主动接受和学习社工的先进理念,这样才能推进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从而实现简政放权,把社会组织“扶上马”。
编辑:涂传博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