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时间:2016-10-18 15:00:27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张 燕 特约撰稿 史柏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正处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急需期,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自1988年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恢复重建以来,完善教育体系,培训专业师资,编撰课程教材,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至2015年底,全国各大专院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达30万人,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立层次合理的社会工作高等教育体系

1988年,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教育部授权下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开始恢复重建。20多年来,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从高职高专(大专),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

从2000年起,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社会工作本科教育院校的数量从28所增至180多所,平均每年增加26.5所。“教育先行”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

2006年,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吹响“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号角,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的体系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至2015年,全国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达到321所;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教育从无到有、快速成型,共有104所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中山大学等高校利用社会学一级博士点可以自设二级学科博士专业的权力,开始率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博士人才。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大专院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达30万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迅速成长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过硬的师资力量是一个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10年来,我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带动、国(境)外进修深造、合作办学等方式,发挥先进院校和教育协会的团队优势,挖掘和利用自身潜力,加快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成长步伐。

10年来,越来越多具有国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来华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许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引入,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理论和政策实务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10年来,一批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历练成长起来的优秀社会工作者,也走进了社会工作课堂,把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实务经验反馈给了高校师生。

教材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编撰出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的专业教材,自2002年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陆续启动了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等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也组织编写了不同系列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目前,已经有数十本不同系列的专业教材出版发行,社会工作教育教学教材严重缺乏的局面得到缓解。

理论实务并进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专业的最大课堂和实验室就是社会本身。离开了实务,社会工作教育就成了“纸上谈兵”“水边教泳”。

2008年汶川地震,是我国社会工作者首次正式登台亮相,开启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时代。当时带队进入灾区进行社会工作实务探索的,几乎都是由高校教师领衔,也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由社会工作教育引领的模式。

10年间,社会工作教育界在推进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实务的发展。高校教师带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基层、深入实践,提高其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为社会提供专业规范的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10年间,社会工作教师在全国各地领办社会工作机构,带动了社会工作机构成立的热潮,为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校跟地方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带领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或者承接项目的方式,参加社会服务的实践研究和总结探索,再把实务经验带回课堂,上升为理论知识,丰富和充实了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使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脱节、教育和就业脱节的现象得以改变。

10年间,每一部社会工作政策、文件、法规的制定出台,都离不开社会工作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献计献策;政策的落地和实施,也离不开他们的推动和呼吁;他们利用参政议政的机会,不断为社会工作“鼓与呼”,使社会工作逐渐被政府和社会公众所重视和了解。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已经由“教育先行”模式向教育、实务并进的发展模式转变。根据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将着眼于培养高层次、领军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肩负了人才培养与实务示范两大使命,任重而道远。

编辑:涂传博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