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与海相伴的珠海人民来说,台风是绝不陌生的天灾。或许是渔女的庇护,近几年珠海基本未曾受侵。许是此次渔女累了,八月接连两次的台风瞬间摧毁了安逸美丽的城市。”这是珠海晴朗天空社会工作服务社(以下简称“晴朗天空”)社会工作者向无悔写下的文字,她从千里之外的湖北来到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见习。台风来临时,从未见过台风的她打趣说:要去外面看看。没想到“天鸽”迅猛赶来,而且是以每秒45米的速度、14级风力正面袭击珠海。在救援复产过程中,第二个台风“帕卡”接踵而至。
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群众彼此同心协力救援复产,一个月前刚刚在珠海市民政局指导下,由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成立的专业救灾服务队也随即拉开了实战帷幕,并在这次抗灾救灾中彰显了专业价值,为人们注入了重建家园的信心。近日,本刊记者奔赴珠海,记录了这些坚守在紧急庇护第一线、坚守在救灾复产第一线、坚守在重建家园第一线的社工群体的救灾行动。
“政社互动”,并肩庇护第一线
8月23日8∶30,位于南澳村的“晴朗天空”就收到了通知,要求开放社工中心作为紧急庇护中心,让村民临时避灾。很快,很多老人来到紧急庇护中心。他们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独居老人,有的是住房属于旧楼房,存在安全隐患。
黄雪霞、吴玉环两位社会工作者了解到聚集在这里的老人喜欢咸水歌(粤语方言地区沿海船民渔家传唱的一种民歌),就利用阅览室设备进行播放,缓解老人不安的情绪,并在活动过程中了解老人的家庭情况。志愿者黄阿姨是本村村民,在台风来临前也来到庇护第一线,与老人拉拉家常。
当天中午,“天鸽”就肆虐了珠海。斗门区是重灾区之一,辖区的南澳村内植物大面积损坏,横七竖八地躺在马路上,鱼塘损失严重,有些村民房子屋顶的瓦片也被吹走了,还有村内百年老树砸坏了村民的楼房,所幸的是提前转移了一部分人群,无人伤亡。
庇护中心的80岁独居老人何婆婆家房子瓦片被台风吹走,她很庆幸提前来到了社工开放的紧急庇护中心。
除了政府购买的22个服务站点和社工中心开放的应急避难安置点外,珠海全市还有大型体育馆、社会福利机构等作为庇护中心。像这样的紧急庇护中心在全市共计上百个。“在‘天鸽’告急之前,我们迅速地做好了‘三无’流浪乞讨人员、孤寡老人等重点民政服务对象的转移安置工作和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隐患再排查工作。这样的提前转移安置工作,降低了损失。”珠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梁翠乔说。
“互联网+”,实现城乡联动救援
从金湾机场到珠海市区的路上,如果不是特别留意间发现了部分残枝断树以及一些正在等待维修的窗户,很难想象这里不久前曾遭受这么强烈的台风侵袭。“虽然这次台风给珠海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但了不起的是三天三夜就基本恢复通水通电通路了,印象深刻的是借助互联网,社会力量马上自发聚集起来救灾。”珠海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廖兴国告诉记者。
台风过后的几个晚上,很多人难以入眠。灾后,珠海市民政局一边迅速召开关于灾害应急服务专题会议,号召全市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灾害应急服务,积极发动志愿者参与灾后重建,一边利用民政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介,及时发布应急避难安置点和志愿服务的需求,指导各站点社工全力投身到一线灾害应急服务中。
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在灾害社会工作专家黄匡忠教授指导下,第一时间出动了50人的灾害应急社工队,根据服务种类及岗位,分为指挥组、片区服务组和信息宣传组三大组分别开展服务。与此同时,“聚力发展珠海社工机构负责人”微信群迅速建立,集纳了民政系统人员、各级行业协会负责人、灾害应急社工服务队成员、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和一线社工共计104人。
据珠海市民政局社工科科长杨莉莉介绍,在这个微信群里,发布了应急救灾工作任务、救灾信息反馈、资源信息和工作进度等。同时,服务队信息宣传组密切关注各网络信息平台,发布信息,链接资源,实现救灾信息实时对接。
“哪里缺水、哪里缺盒饭、哪里缺蚊香片、哪里缺蜡烛,都一目了然。”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熊俊超说,各机构依据地缘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时调度急需资源,互帮互助合力救援。
珠海市向日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向日葵”)服务点地处重灾区,本地社工迅速介入救援。在应急救灾工作进入第二阶段时,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接到向日葵的紧急救助信息,金湾区红旗镇湖东社区居民因交通受阻、物资紧缺、情绪激动亟须紧急支援,且有些老人身体不适需要外出就医。熊俊超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对策,指导队员紧急联络就近救灾指挥中心,链接资源共同解决居民困难。
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村民梁彩英今年47岁,台风当天,她家里的窗户玻璃、房顶瓦片被吹走了,当时就只有她守护着两个孩子(5岁男孩和11岁女孩),那种担忧和焦虑让她心有余悸。当社工第一时间上门送上物资以及暖心问候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台风带给她的阴霾和恐惧霎时被社工的关心融化了。
社会力量究竟如何分工,如何有序参与?“我们通过官方微信发布真实准确的抢险救灾信息和需求,以及复产重建和志愿服务安全提示。互联网+,避免了人力和资源的重复投入,保障了应急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珠海市香洲区民政局副局长魏玉燕边说边拿起她的手机向记者展示他们当时的救灾微信矩阵组。她解释,每个社区居委会都有划片,根据需求分门别类地建立微信群,每一个微信群都由相应的负责人统筹,再由官方微信统一发出,社会团体、社区居民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就近参加。同时,民政部门也分好工,有参与前线救援的,也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备足水、面包等食物,分组跟上每一支抢险救灾队伍。
“三社联动”,打通应急响应最后一米
灾害过后,珠海社工积极响应政府部门“救灾复产”工作倡议,救灾清障,重建家园。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灾害应急社工服务队在黄匡忠教授的召集下第一时间发布《天鸽风灾“三社联动”应急回应倡议》,动员社会力量配合政府各部门推行应急救灾和灾后复原工作。随后,多家社会工作机构陆续提出应急行动倡议。
黄匡忠用生命教育理念,号召居民挽救受损树木。珠海市金湾区永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响应号召,立即发布倡议书,倡导市民协力救树,在金湾区三灶镇鱼林村委会的支持下,联合相关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珠海市金海园林建设工程公司一起举办了“救树计划启动礼”活动。
活动中,馨和社工中心理事长赵娟带领市民一起为大树挂上祝福卡片,并透过镂空的蝴蝶剪影看周围被扶正的大树,体会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除了利用植物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通过救树活动还可以帮助大家舒缓灾后心情,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赵娟说。
“珠海如此美丽,一阵超强台风过后却满目疮痍,出门看到折损的树木,还是很心疼的。能拯救的树木,我们就给扶正。还有一些倒下的树木,我们认为仍有重生的机会,就将掉落的树叶整理出来让村里孩子做成精致的手工艺品。”在南澳村社工服务中心的美工室,“晴朗天空”总干事龚柳梅向记者介绍。
在“晴朗天空”的动员下,南澳村村委干部们召集本村志愿者,冒雨清理主干道和南澳市场。虽阴雨连绵,但陆续有村民加入清理队伍。
灾后硬件设施的修复很重要,人的心理修复也很重要。黄匡忠认为这个阶段主要是应急工作延展,排查建档,建立重点服务对象档案,尤其是要记录灾害中较为脆弱的人群及在此次灾害中留下心理影响的人群,包括孤寡老人、一些房子破旧的家庭,还有一些在本次风灾中受影响的人们。
黄洪欢,男,90岁,独居,视力一级残疾,是高栏港区平沙镇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长期跟进的服务对象。“天鸽”来袭后,老人家的屋顶连连漏水,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漏水,失明的老人不敢碰触家里电源。了解状况后,社工高小燕前往社区与社区干部沟通,并咨询像老人这样的特殊情况,能否尽快为其修葺好屋顶。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决定使用社区“固本强基”资金,马上为老人修葺房屋。老人家最终恢复正常生活。
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社会事务办主任胡志坚说:“辖区内的各个社会工作机构都根据各自的服务领域进行了排查入户,并派发了灾害预防宣传和灾后注意事项的册子。我们政府自己的力量还是单薄的,有社工的加入变得更有力量,社工的走访和陪伴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安慰。”令人欣喜的是,社区里的小孩还成了小志愿者,跟着社工一起清障、走访,发现问题还会主动报告给社工。
夜幕降临了,人们笑颜如常,健身广场上歌舞升平,大家都能睡个安稳觉了;太阳照旧升起了,市民正常上下班了,学生按时上学了。一切恢复如常。
【记者手记】
在珠海采访的几日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受访者口中的“全城出动”,珠海党员干部坚守一线、民政干部奋战基层、人民子弟兵冲锋上阵、社会工作者一路相伴、社区干部鼎力守护、社区居民携手自救、环卫工人无休清障、志愿者全民响应……
紧张的灾后复产重建工作,在“政社互动”中有序地运转,在“互联网+”中高效对接,在“三社联动”中精准救援。是什么凝聚了这么多的正能量?是什么让这里的人们在大灾面前守望相助?
这固然离不开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民政厅与珠海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及相关部门从物资、资金、人力上的支持和调配,但更重要的是珠海人民一直厚植的精神文明气质的勃发,尤其是“专业社工、全民义工”的服务精神在这次台风救援中的充分体现。正如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范时杰所言:“这次台风触发了每个人内心最原始、最基本的人的社会属性,人们从自发到自为,这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
救灾中的社会力量,他们的身影是城乡灾后重建中的一股暖流,他们的专业品质、他们的志愿精神是珠海这座文明之城、花园之城、浪漫之城最美的注脚。其中,社工的专业手法更是于润物细无声中融入到本次灾后救援中,笃定地坚持着“三类三阶段”救灾服务模式,指挥组、片区服务组和信息宣传组有序地在第一阶段展开庇护站服务,为灾区民众联系食物资源,安抚情绪;在社区中一一排查,为困难家庭及对象提供精准服务;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营造关爱氛围,开展社区重建工作,以尽快、有效地恢复受灾地区的社区功能……一组组镜头,给人们注入了重建家园的信心,给珠海这座城市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当天空晴朗了,窗户修复了,玻璃明亮了,生命之树拔地而起了,道路畅通了,人来车往了,熟悉的景象渐渐重现了,人们的心里也明媚起来了。美好的种子已播下,相信经过台风“天鸽”“帕卡”的救灾历练,有着“花园城市”盛誉的珠海定会更加有魅力。
编辑:涂传博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