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是民国时期发展得最为成熟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尤以农村社会工作最为波澜壮阔。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持的清河实验区是较接近专业水准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而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则影响至为深远。
晏阳初的早年经历
晏阳初别名晏遇春,1890年出生,四川巴中人。少年时曾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后来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18年6月,晏阳初受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协会之招,参加该会在法国战场的战时服务工作。当时晏阳初刚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孔子的做人哲学和耶稣的牺牲精神在他的身上合为一体,为国为民服务的冲动促使他寻找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场所。法国战场上1多万名华工的福利工作亟需人服务,晏阳初毫不迟疑地投入到为华工服务的队列当中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总共有15万人,其中三分之二为英军雇用。这些过惯了农业生活的华工,既不适应法国的食物和生活习惯,也不通语言,染病在身也无法寻医问药。更要命的是,华工多不识字,不能与家人通信,“家书抵万金”的滋味他们很少能够尝到。晏阳初来到法国的普兰以后,热情地为聚集在那里的5000名华工代写代读家信,繁忙异常。晏阳初对这项工作很投入,他在记述华工们口述家信大意时发现,他们并不愚笨粗鲁,只是因为贫穷和缺乏读书机会而不认识字。于是,晏阳初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教授华工识字并能写简单的家信,比较日常代他们写读家信,益处可能更加长久。
抱着这一热情的目的,晏阳初开始研究使用什么样的课本的问题。民间常用《三字经》《百家姓》作为儿童发蒙的课本,但不适用于成年人;此时国内白话文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选用白话文字更适合目不识丁的华工学习使用。晏阳初另辟蹊径 ,他从国内最近出版的报纸杂志中挑选常用文字,再与华工日常习用口语综合比较,最后选定1000多个字做教读的基本。晏阳初编订的“识字课本”虽然粗糙,却很受华工们的欢迎。在晏阳初的劝说下,先是有40名华工参加学习,他们年龄约在20岁至40岁之间,每天收工后学习1小时,4个月后有35人完成课业,能够运用这1000多个字写信。有了这种良好的示范作用,愿意参加学习的华工增加了很多。晏阳初又发明了一种教学的新方式,即由已识字写字的华工来教不识字的人,这样既解决了教师不敷使用的困难,又巩固了已识字者的水平。1915年1月15日,晏阳初创办《华工周报》,流通比较广泛,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比用识字课本教华工识字效果更好。
经过一年多的识字教育,驻法华工的识字率由起初的不足20%提高到38%。识字教育的初步成功不只是增强了晏阳初致力于改善农民困难处境的信心,还为以后大规模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20年秋,晏阳初满怀推行平民教育的决心回到祖国。 1923年8月26日,晏阳初、朱其慧、陶知行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简称“平教总会”),会址设在北京石驸马大街22号,推举朱其慧任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开始在河北及北京通县附近推行乡村改造计划。再后来,晏阳初将他推行平民教育的实验区选在了河北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在这一年,晏阳初写出了一篇题为《有文化的中国农民》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晏阳初勾勒了自己的理想:中国是一个没有城市化、但却有1835个基本单位县的国家。他们的生活相似,“在一个县建立一种生活模式后,通过平民教育,就可以推广到其余1834个县”。就这样,晏阳初在定县扎下根来,一干就是8年,卢沟桥事变后才撤离。
平民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1926年11月,平教总会在定县翟城村设立办事处,决计以乡村为单位开展平民教育实验。他们最先着手的是社会调查,目的是先摸清家底,再做详细规划。1928年6月,平教总会设立社会调查部,聘请具有学术基础和实地调查经验的燕京大学讲师李景汉负责主持。
李景汉主持县单位实地社会调查的做法是,先把定县地图绘制出来,标清全县472个村庄的分布情况,拟定调查纲目,对全县的历史、地理、赋税、风俗习惯进行了概略的调查,随后又根据平教总会划定的62个村庄,调查了教育、娱乐、宗教、卫生、生活、经济等情况。1930年,开展了全县各村的概况调查,项目包括每村的户口、村中领袖(村长)、学校现状、文盲人数、种地亩数、农产品种类、男女职业、医药状况等。这些都属于普查法,也即是宏观范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较细的分项调查,例如各村的土地分配、家庭手工业的调查、家庭生活费的调查等等。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他们编写出了若干种定县社会调查报告,并在1930年至1937年陆续发表。
在初步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开始寻找改造农村的具体措施,他们把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乡村建设的内容就是以“四大教育”来解决这四个问题。所谓“四大教育”是指用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而在这“四大教育”中,生计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力发展不上去,农民学习识字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当时的定县和中国的大多数乡村一样,农业是主要产业部门,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生计教育的首位。晏阳初发现了在农村推行现代农业技术的一个通病:中国自清末张之洞提倡农业科学、派遣留学生学习农业科学以来,为农业改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但农业科学和农民双方仍然没有实现结合,农民仍不知道农业科学是什么东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农业的人和学习政治、经济的人一样,回国后不是做官,就是当大学教授,从来没有人到农村去过,根本不知道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实际生活状况怎么样,因为书本上对这些问题没有记载。他们虽然天天在课堂上讲农业科学,但他们讲的农业科学根本不适合农村。晏阳初发明了一种“表证农家”的技术推广方法。“表证农家”的“表证”是表演证明的意思,就是用农民自己的成功经验教育那些普通农户,让他们从身边人的成功中感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威力,这个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晏阳初把平民教育运动的宗旨概括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只是手段,“作新民”才是目标。要想使农民真正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对农村社会进行改造,平教总会因此设计出一系列增强农民团结力和公民意识的团体组织,即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家庭会和公民服务团。以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为例,平民学校是晏阳初设计的区别于普通国民教育的教育方式,一般招收14—25岁的当地农民,学习时间是业余的,使用的教材是《农民千字课》。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组成同学会,原则上每村的平民学校毕业生组成一同学会,村同学会内部设委员长1人,并依四大教育的内容,设文艺委员、生计委员、卫生委员、公民委员各1人,处理本会一切事务,领导本会一切活动。同学会的首要任务是为平民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防止他们返回到文盲状态,并且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向身边的人传播新知识。另外,同学会会员还从事诸如禁赌、戒毒、筑路、戏剧改良等工作,同学会因此也被认为是改造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
1949年,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转赴台湾,不久即离台赴美,在美国他协助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平民教育运动。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美国逝世。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