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娴:探索出“社工+医生+护士+护工”新模式

 时间:2017-10-09 09:04:23来源:东莞时间网

■罗素娴为市民提供服务

她是一名普通的东莞医务社工,从最初的懵懂青涩大学生,带着对社会工作的憧憬和向往开始了社工生涯。

经过7年时间2500多个日夜的辛勤工作,她在东莞多家医院的ICU、肿瘤科、骨科等重症科室诸多岗位历练,从事医务社工服务工作,经验日益丰富,逐步成长为东莞优秀社工人才。

她还探索出“社工+医生+护士+护工”合作模式,发挥医务社工驻点服务的优势,建立“爱之家”平台等病人服务资源中心,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渐显成效。

她就是罗素娴,今年29岁,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资深社工、东莞市首批本土社工督导;先后获得“2011年度东莞市优秀社工、2014年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优秀督导、2016年广东省第五届社工之星”等荣誉称号。

【社工故事】

获得多种资质专业知识扎实

2010年6月,罗素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她来到东莞从事一线社工服务,先后获得社工师(中级)、心理咨询师(三级)、香港园艺治疗师(初级)等资质,进修过香港精神急救基础课程,专业扎实。

罗素娴还先后担任市人民医院展能医务社工组组长,石龙中山东社综中心主任,东莞展能社综服务总监等职务,先后在医务、新莞人、学校、社区、妇联、社综等领域担任东莞市督导助理、见习督导等相关督导工作,并成长为东莞市首批本土社工督导。

看其履历,罗素娴正是用她的勤奋和努力,换来职业生涯诸多荣誉和光环。但她告诉记者,其实刚做社工时,她内心是很忐忑不安的。

“7年前,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医务实务工作一切从零开始摸索,确实压力很大。”罗素娴说,如何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落地,如何融入医院环境,如何获得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接纳,平衡好医患双方需求、做出服务成效,这一切都让她很焦虑。

那时,她结合不同科室情况从基础学习做起,随同医护人员每天上下午定期驻点科室交班查房,掌握病历查询、科室人员分工、病种认识等医疗基本工作,积极配合医护团队工作;融入了环境后,她再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处境,开展临终关怀、情绪心理疏导、医患关系沟通和链接社会资源等工作。

在医院的ICU、肿瘤科、骨科等重症科室,不少患者因病致贫,经济困难。罗素娴积极做好患者的情绪疏导、心理辅导等工作,还联络院方、媒体等资源,寻求社会各方力量的帮助,缓解患者经济压力。

“有一次我跟进过一位ICU重症个案,案主小玲因病情严重,需转院广州治疗。但由于治疗费用庞大,家中一筹莫展。”罗素娴回忆道,为帮助小玲筹集治疗费,她积极联系到新闻媒体记者,第一时间报道了小玲的病情和小玲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让很多读者和网友很受感动。

当时,来自社会各界的好心人、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不足一周就筹集到了第一期的手术费用,着实解了小玲一家的燃眉之急。

【成效显著】

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渐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2010年5月,第一批医务社工正式上岗,这标志着东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正式启动。

当时,首批试点服务的医务社工通过岗位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在东莞若干个市直(镇街)医疗系统服务点试点推广。

首批医务社工岗位设置18个,服务点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及特殊病种医院,分别驻点在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市慢性病防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新涌医院、市卫生局医政科、市卫生学校等岗位。

医务社会工作要求社工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系统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发展服务对象社会功能。

罗素娴就是其中一员。她经过7年最基层的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经验和模式。

7年间,东莞医务社工团队从2010年的18人壮大为52人的团队。市直岗位稳定发展,还拓展了2个镇街服务点,覆盖综合性医院、专科性医院和特殊病种服务点。

“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服务对象,早些年只是被动接受医务社工服务。后来,大家熟悉医务社工后,不少会主动求助社工帮助,或协助社工开展工作帮助他人。”罗素娴说,医务社工发展初期通过定驻方式与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保证了“社工+医生+护士+护工”合作模式稳定建立,团队可以更稳定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延续性服务。

如今,医务社工进驻市直、镇街13个医院(中心)服务点,无论是综合性医院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还是特殊群体慢性病群体、精神病患者和艾滋病患者等,均通过医务社工介入督导获得针对性服务。同时,随着驻点服务的推广,病人资源中心、“爱之家”平台等的建立,不同群体广泛受益。

“7年医务社工路,感慨初期的不容易,感悟中途的转折,感谢服务对象对我们不断的接纳和肯定,感知未来的路还充满着更多未知和挑战。”罗素娴说,这一路上,因为大家一直在坚持、在努力,所以未来即使有更多的困难,但无所畏惧,至少还有同行人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