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藏着这些珍稀“神兽”,你都认识吗?

 时间:2025-04-09 08:27:05来源:黑龙江日报

白山黑水,峥嵘厚重;浩瀚森林,郁郁葱葱。密林深处,野生东北虎矫健的身影穿梭其中;蓝天之上,万鸟翔集的画面美不胜收。

4月8日,是第12个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作为生态大省,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陆生野生动物500种,其中兽类87种,鸟类390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7种。有东北虎、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8种,马鹿、狼、花尾榛鸡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6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1种。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认识一下这些山野精灵,欣赏龙江生物多样性之美。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是虎的亚种之一,也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

历史上,东北虎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等。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成年雄性东北虎体长可达2.8米左右、尾长约1米,体重可达300千克以上;雌性东北虎体型相对较小,体长约2米,体重约160千克。东北虎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

野生东北虎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常在山洞、树洞或茂密的灌木丛中休息。东北虎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会通过在领地边界留下尿液、抓痕等方式标记领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鹿

马鹿是鹿科、鹿属的哺乳动物,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8个亚种,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

马鹿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110厘米至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

马鹿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白色斑点。夏毛短,无绒毛,为赤褐色,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

雄性马鹿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

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开阔的林地,避免茂密的未破坏的森林,适应性强,可在针叶林、沼泽、空地、白杨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林中生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

金雕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则可达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着。

金雕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特别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筑巢于山壁凸出处,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金雕以大中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以及我国东北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嘴细长且坚硬,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翅膀宽而长,羽毛以黑白色为主。

东方白鹳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体态优美。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松鸡

黑嘴松鸡是雉科松鸡属动物,又称林鸡、棒鸡和细嘴松鸡。

黑嘴松鸡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主要栖息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原始森林内,一般生活在藓类赤杨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等林中,冬季喜栖于阳光充足、比较暖和的落叶松林中;多在树上采食,偶尔到地面觅食,主要食物有嫩枝、果实等,夏季还食少量昆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俗名鳞胁秋沙鸭,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中国等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秋沙鸭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嘴和脚呈红色,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而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

鸳鸯是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鸳鸯属合成词,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常成双成对出现,因此被人们比作爱情的象征。其中,雄鸟嘴红色,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羽毛鲜艳而华丽,非常醒目。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在野外也极易辨认。

鸳鸯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每年3月末至4月初陆续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至10月初离开繁殖地南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雪兔

雪兔,别名变色兔,是兔科兔属哺乳动物,是寒带、亚寒带的代表动物之一。

雪兔适应高山和北极生活,分布于海拔800米至3700米之间,栖息在苔原、森林、林缘及丛林地带,在中国主要栖息在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林和针阔混交林中。雪兔饮食适应性强,主要食物有矮柳、桦叶、杜松等,有双重消化功能,会吃掉自己排出的软粪便以充分利用营养物质。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

猞猁,别名猞猁狲、羊猞猁、马猞猁,属于猫科,是体型较大的中型猛兽。

猞猁喜寒,是北温带寒冷地区产物,栖居在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环境,海拔从数百米平原到5000米左右高原。猞猁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小鹿、红狐等,冬季还会捕食麋鹿、驯鹿等大型有蹄类动物,能捕食比自己体型大3倍至4倍的猎物。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

貉是犬科貉属下的唯一物种,又称貉子、狸、椿尾巴、毛狗,全身多为棕褐色,面部有黑色眼斑,形如“海盗面罩”,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

貉栖息于阔叶林中开阔、接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带和芦苇地,也适应半城市化环境,多在夜间或晨昏出没,以小型哺乳动物、鱼类、蛙、蟹、昆虫等为食,也吃果实、谷物、蔬菜等。

貉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冬眠的犬科动物,在冬季会寻找树洞、石缝或土洞等合适的地方冬眠。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脚鵟

毛脚鵟属于鹰科鵟属,是一种中型猛禽,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脚被羽毛覆盖,一直到脚趾,这也是它得名“毛脚鵟”的原因。

毛脚鵟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新疆、内蒙古等地,为冬候鸟或旅鸟。毛脚鵟主要栖息于北极和近北极的苔原地带、寒温带针叶林地区,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农田、草原和沼泽等开阔地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是鸟纲鸮形目鸱鸮科林鸮属的中大型夜行性猛禽,俗名猫头鹰、乌尔塔-苏乌勒图、夜猫子,有11个亚种,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在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更为常见,偶尔也出现在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长尾林鸮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多在密林深处,直立站在靠近树干的水平粗枝上,冬季常在树洞中躲避风雪。长尾林鸮多在树林中下层活动,飞行呈波浪式,一般飞行距离不远。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额雁

白额雁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上体大多灰褐色,从上嘴基部至额有一宽阔白斑。

白额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白额雁是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

白额雁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在中国、北美洲、墨西哥等地越冬。(记者:唐海兵;摄影:郑雪峰 金跃 李显达 朱宝光 孙强烈 于君 张宪邦 王伟)

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dfdt/20250408/619599.html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