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目睹同伴被吃,助力动物学会生存
在遥远的新南威尔士州,在橙红色的沙堆和稀疏的植被之间的围栏里,新放生的穴居草原袋鼠——一种看起来既像老鼠又像迷你袋鼠的小型有袋动物——曾在那里悠闲度日。它们天真单纯,接近人类也不带一丝犹豫,吃东西的时候还一直埋着头。新南威尔士大学生态学家Rebecca West说:“它们丝毫没有任何警戒行为,因此可能会被野猫等食肉动物轻易捕食”。
然而,一年后,在同样的环境下,当人类或者猫靠近时,这些草原袋鼠会迅速撤离,进食时,会不断监测周围环境。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这些小型有袋动物曾参加过捕食者训练营。
这种严格但有爱的训练是新方法的一部分,该方法将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纳入保护工作中,包括那些旨在重建澳大利亚本土的哺乳动物种群,这些动物被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猫、狐狸和兔子杀死。需要被保护的这些动物来自孤立的或圈养的种群,所以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学习识别捕食者或捕食行为。就草原袋鼠的情况来说,它们放生到野外,甚至半野外围场时,就成为所谓的“天真猎物”,很容易被捕捉。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圈养繁殖的有袋类动物放生野外的存活率低至11%。
West和她的团队正在通过一个名为 “野生沙漠” 的研究项目来建立草原袋鼠训练营。他们在新南威尔士州西北角干旱的斯图尔特国家公园(Sturt National Park) 的一个104平方公里的围栏区域内,专门圈出20平方公里的圈地,将野猫、人工饲养的草原袋鼠和其他一度数量繁多的澳大利亚本土哺乳动物一起放入圈地,以此训练它们的惧怕心理和避敌行为。
这样做不仅事关澳洲动物群的骄傲,草原袋鼠等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还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挖洞时,会松动土壤,重新分配土壤中关键的营养物质。水和种子都在他们挖的洞里,有助于本土植物发芽,且洞穴会为其他动物提供庇护场所。
人工饲养的动物在野外已无法生存,因为它们不熟悉环境,特别是在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地方,因为它们历经数千年的进化适应了当地的食肉动物,但还没有适应像野猫这样在一两个世纪内被引进的动物。此前就曾有人尝试在实验室等可控环境中教授人工饲养的动物如何躲避捕食者。比如,他们把人工饲养的动物放在家驯化的猫面前,进行模拟攻击行为,但这些模拟并没有捕捉到所有可能与自然捕食者相遇有关的行为。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保护生物学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 大洋洲再次引入的专家组组长Doug Armstrong表示,这会让人工饲养的动物措手不及。
然而相比之下,在野生环境中,草原袋鼠和其他哺乳动物亲眼看到它们群落的成员成为狐狸晚餐——说明这种经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工具。West说:“你想让一只草原袋鼠看着它的伴侣被猫吃掉,然后它就会明白,‘哦,天哪,猫太可怕了。’”
这就是West的围栏圈地的由来。它们让草原袋鼠们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个可管理的环境——但仍比实验室或没有天敌的围栏区域更自然。这项研究建立在去年《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概念测试的基础上。在这项测试中,West和她的合作研究人员发现,圈养繁殖的草原袋鼠能学习生存技能。两组草原袋鼠分别被放在26平方公里的围栏圈地里。随后在第一个围栏区域中放入野猫,但第二个不放。猫在第一个围场杀死了两只草原袋鼠——且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一年里,它们的同伴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谨慎。对照组则没有。实验组的后代也会避开猫,这表明父母会把相关的行为传授给下一代。
West现在正在将小试试验规模扩大,以改进训练营的方法。她想弄清楚,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草原袋鼠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学会在一个捕食者面前躲避另一个捕食者。她还希望确定草原袋鼠需要遇到有多少只猫才能学会对所有的猫保持警惕。最后,West想看看天真的草原袋鼠能否从新兵训练营的前辈身上学到些东西。
Armstrong没有参与训练营项目,他警告说,动物重新引入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他说: “想象一下,某物种在某个区域消失了一段时间,因此,你从来没有在那个特定地点观察到那个物种——现在那里已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West和她的团队已经遇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比如在训练营围墙部分受到保护的环境中,受到威胁的平原鼠数量激增,这可能会给猫提供另一种食物来源,也可能改变老鼠筑巢和挖洞的环境。
也许“野生沙漠“的成功——以及挽救草原袋鼠和其他一度繁盛的物种——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让草原袋鼠在野外茁壮成长。这些信息可用来指导根除像野猫等入侵物种的计划。West说, 即使对于已经学会避开猫的草原袋鼠来说,每平方公里0.2只左右的密度似乎也适合实现共存。这个数字是目前澳大利亚野猫数量最低的预估值,但它为根除猫计划提供了一个的目标。West 相信寻找到物种可持续共存的方法,包括教授如何躲避捕食者,对拯救澳大利亚本土动物至关重要。她说,“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这些物种留在大陆,并把它们带回更广阔的澳大利亚景观中——而不仅限于小小的口袋里,这是唯一的办法。”
编辑:廖玺娇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