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捕到的中华鲟幼鱼
东南网12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紫玄 通讯员 苏冬凯 李志添 文/图)“抓了30多年鱼,从没捞到这种鱼,这是鲨鱼,还是啥?”昨天上午9时10分,晋江公安局仙石边防派出所接到渔民林女士报警求助,称其在刺桐大桥附近网鱼时,捞到一条头尖身上有棱的“怪鱼”。
在林女士家里,海都记者看到,“怪鱼”约50厘米长,头部和身体均呈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体侧、腹部共有五列浅色的棱形骨板,看起来有点像幼鲨,只是头部呈长三角形,与鲨鱼不同。
林女士说,她和老公许先生是当地渔民,捕鱼30多年,前天下午在刺桐桥下撒网,昨天上午8时左右收网时发现了这条鱼。因不知怎么处理,她选择了报警。
根据该鱼的外观,有人推断其可能为中华鲟。仙石边防所随后与晋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取得联系,昨天上午,经专家辨认,此鱼为中华鲟幼鱼。
晋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谢科长告诉海都记者,中华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中华鲟是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为我国特有鱼种,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
据悉,在泉州沿海曾发现过3次中华鲟,鱼身均有放流标志,而此次发现的中华鲟身上并无此标志。专家依其体型等推断其为中华鲟幼鱼,可能因在外海搜寻食物至此。昨日中午,这条中华鲟幼鱼被原地放游。
□相关链接
中华鲟:不惧艰险千里寻根得名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关于中华鲟的记载,当时被称为王鲔鱼,现今仅在我国长江流域尚有分布,其他江河中基本绝迹。但今年1月广州日报曾报道在珠江流域发现中华鲟身影。
中华鲟属于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七八月份溯长江而上,最远可游到3000多公里外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体长到15厘米左右,鱼妈妈带着它们顺流而下旅居外海,十余年后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
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洄游旅途中不惧艰险,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编辑:唐仁凤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