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和五年级的孩子们在一起。图为受访者提供
从椰风海岸到黄土高坡,相隔2800多公里,海南与青海两地人情风土完全不同,但志愿者们心怀教育梦,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一个小山村的孩子们结下了难舍的缘分。7月31日,海南师范大学“陆海相依,试飞青琼”“一带一路”国情考察与教育帮扶暑期志愿服务团青海队结束了首次省外支教活动。对于海南师范大学的11名志愿者来说,为期23天的支教是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
认真教好每一个孩子
7月9日,志愿者们如约到达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下科巴村。抵达的第二天,志愿者们就迅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次他们提前招收了170名学生,这些学龄少年儿童除了本村生源,还有很多是远在60公里外的县城、金源乡以及周边村镇的孩子。
科巴村四周都是光秃秃的高山,海拔2900米左右。面对气候、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来自海南的志愿者们努力适应。但是最让志愿者们感慨的是,即使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里的藏族孩子们依然有着热烈的学习劲头和天真无邪的笑脸。
一张一米长宽的矮方桌,十多个学生拿着小马扎围坐一起,这就是志愿者游贤梅的支教“教室”。游贤梅教5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程,班里有10名学生。
“虽然条件不好,但是孩子们都特别认真,每天上课都是早早过来等在那里。”游贤梅说。
支教志愿者们都住在村民的家里,有的睡大炕,有的打地铺。即便这样,大家都会在晚上认真地备课。每位支教志愿者都要承担一到两门课的教学。支教志愿者们主要是给孩子们补习最近这一学期所学的内容,查缺补漏,如果有学生基础好的话,再帮助预习下学期要学的内容。针对基础更差一些的同学,志愿者们会主动在晚上8时后帮他们补习。
志愿者莫镕蔚教的是二年级,与游贤梅的班级类似,莫镕蔚班里也有十个学生,两张小长椅当课桌,学生席地而坐。没有黑板的时候,她只能念题后再一个一个地看他们记录的问题是否正确,解题过程也是一个一个地讲解。
“虽然这些孩子的基础很差,但是他们上课的时候特别认真。”莫镕蔚说,有很多孩子家住得比较远,中午只能待在临时教室里,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馍。
对孩子的陪伴更重要
在支教的23天里,每名志愿者都跟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藏族孩子们也心存感激,在支教结束时,盛装出席为志愿者们送上当地特色的歌舞演出。
“这里的孩子很聪明,刚开始我以为要帮助他们学习更多新东西,后来发现陪伴他们或许更重要。”游贤梅说。
当地不算富饶的土地上生长着青稞和小麦,这并不能维持当地村民的生活所需,因此很多正值壮年的人都出门打工了。莫镕蔚曾经问过班里的10个二年级学生:“你们之中有谁是有爸爸妈妈在身边陪着的,请给我举一下手”。
答案出人意料,没有一个人举手。当地的孩子们大多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长年缺水,大多孩子经常小手黑乎乎的,每次做完试卷,原本洁白的卷子就沾满灰色的印记。
艰苦的条件和极为简陋的教学环境,超出了志愿者们的想象,但丝毫没有影响志愿者们的热情。
让孩子知道知识的可贵
由于贫困、闭塞,科巴村的教育水平也较为落后,孩子们普遍文化基础比较差。
每天跟藏族孩子们在一起,志愿者普云百感交集。他说,作为一个志愿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尽最大的努力教授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认真负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孩子知道知识的可贵。
“大山环绕的天空很美,但是天空下的科巴村却是另一番光景。我不知道我能给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带来一些什么改变,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领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走进知识的海洋。”莫镕蔚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认真地写下了这段话。
据海南师范大学支教团队带队老师刘荣介绍,本次支教活动是海南师范大学与新疆大学凯博志愿爱心联盟联合开展的,在此之前,已经有六期,先后有120人次志愿者接力对科巴村开展教育扶贫的义务支教服务。
在地方政府和支教志愿者们共同努力下,从三年前只有六七十个学生参加补课、高中几乎完全辍学,到今年一名学生以超过分数线69分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两人被一本录取,科巴村的学习风气日渐盛行,村容村貌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海南师范大学的11名志愿者们深深感受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支教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成长,以后大家要更加努力学到更多的本领、知识,有机会再来支教,为帮助藏族贫困学生考上大学、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王培琳 实习生 许书慧)
编辑:徐建华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