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变成“走过场”? 如何好心做好事

 时间:2017-08-08 12:27:23来源:新京报

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会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近日,“陕西爱心支教联盟”以支教的名义组织高校大学生开办收费辅导班以及个别大学生为了奖学金评定、保研、出国机会等在网上购买暑期志愿服务证明的报道引发了公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

志愿服务领域出现诸多乱象的原因是什么?在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主办方资质难辨的情况下,大学生如何选择适合的志愿服务项目,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走过场”?

大学生的专业背景是优势,需要专业人士结合供需,设计适合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新京报记者 卢淑婵 摄

质疑1:大学生“被志愿”?

“身边主动做志愿服务的同学不多,有些为了增加阅历去做网球公开赛和大型会议的志愿者,有些支教的同学是为保研。”北京大学毕业生维奇(化名)说。

“部分同学是有功利心,但真心想做志愿服务的人也挺多。”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文冉(化名)表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项目的初衷有差异性,在项目中的表现也不同。文冉说,真正想做志愿服务的人会长期坚持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有空时偶尔参加,也有极少数学生不太认真,只是为了满足学校要求而不得不参加志愿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高校十分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推行相关政策,如申请入党需要累计一定的志愿时长,在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志愿服务学分,把志愿服务列入综合素质测定考核,与保研、奖学金等挂钩。此外,志愿服务证明在留学申请和海外求职时也有一定帮助。文冉就曾遇到过想丰富简历,为申请留学做准备的志愿者。

一直从事志愿服务领域研究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德平认为,“这很正常。”考虑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压力,将大学生的功利需求与志愿服务的理念结合也许才是现实可行的道路。

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晓红表示,高校的重视和奖励政策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学习压力和志愿服务间的冲突。在她看来,现代志愿服务对青年人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帮助个人意识到不仅要对社会索取同时也要付出,但这种义务性现在被认为是“被志愿”。其实,许多国家把志愿服务作为公民职责。“我们过多强调自愿和快乐,而放弃了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基本要求。”

质疑2:志愿服务变成“走过场”?

在动机的争议之外,也有不少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时遇到“去了没事干”的窘境,志愿服务变成“走过场”。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李祥(化名)很早就萌生支教的念头,甚至还报过名,但最终却放弃了,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参加过支教项目的同学反馈说体验不好,曾遭遇与被援助学校沟通不顺畅、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等问题。

直到大四,李祥才在朋友推荐下选择了知行基金会组织的留守儿童支教项目,她觉得这个项目比较成熟,也更有组织性,“参加项目需通过面试考核并参加一周的专门培训,学习心理调解、应急处置等全方位技巧。此外,还提前两个月启动课程准备,指派课程顾问,帮助志愿者备课。团队内部也要进行磨合,互相提意见,一起做支教具体环节设计和预案。”

“专业的项目设计是保证高质量服务的前提”,张晓红认为,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性不足是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组织方没做好调研、项目设计不合理是出现志愿者“没事干、走过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性不强也是导致志愿服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文冉回忆说,“有一次,去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很多同学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客观而言,因为志愿服务的种类很多,校青协也很难分别做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此,卢德平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毕竟不是专业的公益力量,服务质量肯定会有差距,要以更宽容的态度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在暑期进行志愿服务时,要注意加强组织化和专业化,可以跟校学生会、团委或者校外慈善组织联系,作为这些组织的项目去申请和运行,能够获得组织的良好指导。——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 热点问答

服务岗位开发需结合学生优势

Q:如何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找到适合的志愿服务岗位?

张晓红:随着高校志愿服务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岗位开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大学生有服务的热情,但除参加大型活动,在其他地方常常只能打杂。事实上,大学生的专业背景是优势,如法律、医疗、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有很大的社会需求,只是大学生能参与的志愿服务机会比较少。因此,供需交流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十分重要,需要专业的人将供和需有机结合,设计适合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让大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岗位。

志愿服务的界定还不明确

Q:如何判断招募志愿者的机构是否靠谱?

张晓红:2017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志愿服务条例(草案)》。草案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和管理体制,确定了志愿者权利义务、服务对象权益保障、鼓励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等,并规定了扶持和保障措施。但目前相关条例还未正式颁布,对志愿服务的界定和谁来监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商业活动招募志愿者的现象比较明显。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商业企业不是公共服务机构,招募志愿者是违背志愿服务精神的,涉及志愿服务的机构应该在民政系统备案。目前志愿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正反映了管理的落后,政府或协会应该进行规范,保护志愿者权益。

义工旅行项目的可信度难确定

Q:义工旅行是志愿服务新形式还是打着慈善名号的跟团游?

张晓红:不同的义工旅行项目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我个人认为,志愿服务只需要满足三个要素,志愿、公益、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也有与义工旅行类似的元素,大学生在景色美丽的偏远山区服务一年,期间有假期可以进行旅游。但是,现在的义工旅行项目存在可信度难以确定的问题。项目具体安排做什么事,志愿服务的成分有多少,是不是商业服务,都难以保证。

■ 学生故事

“大学生做公益也要较真”

“很多同学觉得做志愿服务很简单,准点上岗、态度好就可以了,其实不是。”大三寒假,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尚俊颖到三一基金会3ESPACE公益创新空间实习了一个月,从事公益项目路演会的前期调研工作。这次实习让他感受到校内外公益活动在层次与质量上的差别。

“三一基金会设计志愿活动项目是勤于动脑、谨慎实施,要做头脑风暴,查很多资料,做调研,并多次论证。学生自己设计志愿活动时往往缺乏这些步骤,比较盲目草率。在不了解服务领域、忽略需求调研、专业能力不足时,盲目输出粗糙的爱心行动,只能换来低效甚至无效的公益。因此,大学生做公益也要较真。”

尚俊颖认为,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要获得质量提升,可以用个简单方法——让志愿者看到自身问题和什么是专业做法。“例如支教团行前培训若不特意强调,经常有志愿者对孩子说会回去看他们,但承诺往往不会实现,让小朋友很伤心。”

因此,北大青协邀请公益组织创始人讲乡村公益,组织学生去公益组织参访,借助校外专业资源,开展志愿者培训。

海外义工更像旅行而非公益

近年来,义工旅行逐渐受到大学生的关注。

维奇于今年6月参加了某国际义工旅行机构组织的柬埔寨义工支教项目,主要是在当地一所慈善小学教英语。“报名非常简单,只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项目费是一周2650元,据我们计算,机构应该能净赚1000元左右。教课完全凭良心,机构不会测试我们的英语水平,也没有相关培训,学校也不太关注义工的授课情况。”

维奇觉得,这种义工旅行的本质其实是打着慈善的名号做商业,但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大学生只需要办简单的手续,就能在旅游的同时体验义工服务。

文冉今年也在某国际义工旅行机构报名参加了斯里兰卡环境保护项目。

“感觉像参加了一个旅游团,主要行程包括了解当地的植物、鸟类,在浅滩帮海龟钓鱼,参观博物馆和种树。和我的期待不太相符,除了种树外没有做什么环境保护的服务,项目意义不大。”

■ 贴士

选社会和学校认可的服务平台

据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志愿北京”网站(www.bv2008.cn)为全市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网络平台。截至8月2日,“志愿北京”平台上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达到59323个。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报名参加助老、环保、支教、社会治理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也可以发起项目招募志愿者。项目质量由上级组织把关,实行分级审批机制。同时,志愿北京与高校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动,定期在高校开展平台使用培训,大学生在志愿北京上累计的志愿服务时长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目前,基于“志愿北京”技术核心,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已经正式上线,注册志愿者接近5000万人,北京志愿者可以在全国各地自由转移服务记录。

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编辑:徐建华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