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年开展防溺水讲座六百余场!菏泽这些志愿者好样的!

 时间:2024-05-30 16:02:10来源:菏泽日报

夏季是溺水事件的高发期。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都在重视青少年安全教育,但每年仍有不少溺水事件发生。

意外溺水时,首先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溺亡事件的发生?

现役军人休假不休息,开展5场防溺水讲座

马轲是现役军人,从军13年,每年只有休假时才回老家菏泽探亲。不久前,马轲在部队签批了两周的探亲假,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进入我市一些小学校园,向未成年人宣讲防溺水知识。

“我市很多转业军人和待安置军人在从事这项公益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就申请加入。”昨日,马轲告诉记者,最近,我市气温越来越高,又到了溺水事件的高发期,让青少年掌握一定的防溺水知识迫在眉睫。

马轲分享了身边的真实事例,每次都得到极高评价,学生们也通过他的分享受到很多启发。

“我六七岁时经常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附近的河边玩耍。有一天,我在同一个地点目睹了两起溺水事件,当事人和我年龄相仿,其中一个被救起,另一个不幸溺亡。”马轲告诉记者,他首先向青少年讲述自己童年时的经历,通过这事警告大家,一定不要到陌生的水域游玩,防止溺水事件发生。

据马轲介绍,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并没有下水玩耍,但是,同伴不小心溺水,这时,他们会伸手或跳下去救援,往往一并落入水中。

在水中救人,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为了让大家理解自己的话,马轲又举了两个发生在部队的事例。

“2022年7月12日16时50分许,武警湖北省总队随州支队2名战士巡逻时,听到附近水库传来呼救声,迅速赶至事发地域,发现1名落水群众在水中拼命挣扎,山东新泰的李林雨果断跳入水中施救,另一名战士在岸边协助,两人协力将落水群众营救上岸,李林雨因体力透支沉入水中不幸牺牲。”马轲说,李林雨会游泳,可他仍旧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遇到他人落水,不要盲目救援。

“有些人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比较薄弱,众人手拉手救援应该没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可取。”马轲又举了一个发生在部队的实例:湖南湘潭支队湘潭中队3名战士在河边玩耍,其中一人落水,另外两人手拉手救援,结果发生连环溺亡事件。

每次分享这几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时,马轲都会听到现场学生发出的惊叹声,大家通过这几个案例了解到去陌生水域游玩的后果,更明白了盲目救援的危害。

马轲告诉记者,因为假期有限,他共开展了5场防溺水讲座,2100余人受益,对他来说,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今后,他还会继续参与这项活动。

学会智慧救援 关键时刻能救命

“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所以,把‘救’变成‘防’是关键。”作为菏泽市牡丹防溺水安全教育中心的讲师,自退伍以来,谢东亮参与了无数场义务宣讲和救援活动。

宣讲现场

谢东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从事这项公益活动,与自己童年时的经历有关。

上五年级时,谢东亮带着年仅6岁的弟弟在老家的水库旁玩耍,突然听到惊呼声:“你弟弟落水了!”他立即向水库望去,发现弟弟的头正在水库的漩涡里上下起伏。“‘跳、不跳’这三个字一直在我脑海里来回转动,我想跳,但又不敢。后来,我弟弟从漩涡里冲了出来,被一个叔叔救起。”

除了弟弟溺水的经历,谢东亮参与过的一起救援事件更让他记忆犹新。

2022年,鄄城县董口镇的一对姐弟在黄河边拍照,弟弟溺水,姐姐下水救援,二人一同溺亡。谢东亮所在的救援队经过两天打捞仍没找到姐弟俩的尸体,这件事让他至今感到遗憾和自责。

谢东亮退伍不褪色,尽管工作繁忙,但近年来,他仍旧坚持每年夏季进入中小学开展防溺水宣讲。

谢东亮教给孩子们如何实物救援

“如果溺水了怎么办?很多人会大声呼救和挣扎,但是,这样会呛水、迅速消耗体力。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智慧救援。”谢东亮告诉记者,水母漂是基本的自救方式之一,溺水者深呼一口气,头缩、双手抱膝、膝靠着胸,就可以像水母一样漂起来,然后等待救援。

目前,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防溺水活动,很多志愿者义务做起了阻泳者,发现青少年在河边玩耍就上前阻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模拟竹竿救援

但是,在菏泽市牡丹防溺水安全教育中心这个庞大的千人组织内,只有20余名讲师,他们要想对全市数百所学校进行防溺水宣讲,必须持续数月才能完成,所以,急需更多讲师加入。“大学生可以加入我们,退休教师也可以,如果大家不会讲,我们可以培训。”谢东亮表示,去年,他们开展了603场防溺水宣讲,凡是宣讲过的学校,无一人发生溺水事件。在他看来,早一天宣讲,或许就能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

据了解,为降低施救者风险,确保能在最佳救援时间施救,自2022年开始,我市在河段投放救援竹竿,但是,有些竹竿遭到市民破坏或拿走。谢东亮通过本报提醒广大市民,救援竹竿虽小,但在施救落水者时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广大市民爱护公物,不要随意破坏或拿走“救命竹竿”。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敏静

https://k.sina.com.cn/article_5539777260_14a324aec020016cp8.html

编辑:徐建华 审编:Z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