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在江油启动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展现了“青春志愿”的动人力量。
据统计,四川注册文旅志愿者突破14万人,志愿服务团队3178支。团队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从艺术普及、阅读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资源推介等领域,广泛开展了贴合实际、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
▲ 四川省文化馆志愿服务支队招募志愿者参与“2023成都外籍人才招聘会”服务,为外籍人才介绍四川非遗项目,讲述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故事。 四川省文化馆供图
2023年12月5日,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自贡市文化馆组织志愿者走进贡井区高洞小学,为这所全校只有65名学生的乡村小学送去泥塑、扎染、绘画、音乐律动等美育趣味课程。据悉,这也是自贡市文化馆策划推出的“微光致远”——乡村青少年美育志愿服务活动的首次实践。
参与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当中,有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公司职员等。自贡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精准对接乡村青少年美育教育,在建立文化馆、高校、艺术团队与城乡学校之间“手拉手”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的同时,探索推进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等经验,助力当地城乡审美提升。
在四川,志愿者服务总能因地制宜地找准方向,以贴合实际的形式开展精准化服务。
始于2003年的广元市文化馆“有爱·无碍”文旅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至今已持续运营21年。项目通过在广元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美育普及,让残障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在学习文化艺术、滋润心灵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据介绍,该项目采用“2+5+2”模式开展助残志愿服务,即“在特教学校和文化馆两个阵地,开展陪伴式艺术教学、参与式文艺展演、沉浸式助残宣传和体验式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售卖五大类服务,实现残疾儿童康复与赋能、倡导残健融合两大目标”。
“21年间,我们广泛发布招募信息,全年接受志愿者报名,每月至少开展志愿者基础知识和助残知识培训1次,每次培训约50人。”广元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透露,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广元市文化馆还创造性提出“引导公众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优先获得文化馆公共文化艺术培训资源”的理念。21年来,该项目已累计服务1368次,服务总时长2736小时。
参与主体更多,岗位设置更丰富,服务方式更多元,是近年来志愿服务发展的一大特点。2023年,作为全国61家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之一的四川省文化馆共开展25场文旅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人参与,服务50余万人次。其中,联合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常态化开展“百人百馆”文旅志愿服务项目,第一期活动定向招募55位文化管理系专业学生进入19个市州的55家文化馆,通过寒暑假“返家乡”专项活动,以文旅志愿服务的方式就近就便协助基层文化馆(站)开展日常工作,有效缓解基层馆(站)假期人手不足的问题。
主动瞄准青少年群体,通过“开学第一课”“家谱寻根·童心传承”“我的美育课堂”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组织大量青少年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区、红色旅游景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参与志愿服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教育。在推动文化服务出新意的同时,极大调动了孩子及家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此外,文旅志愿者依托景区结对共建文旅志愿服务阵地,除了常规的景区参观引导、文明劝导等,还为游客普及古建保护等知识,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认同。
值得关注的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成都市文化馆于2019年正式启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公共文化交流志愿服务项目。项目集结了川渝地区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针对重庆、成都、德阳、眉山、资阳五地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思路共建、帮扶提升、共同创作等形式,招募美术、书法、摄影等专业文化志愿者共计316名,服务基层点位29个,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78场次,展出艺术作品2900幅,覆盖21万余人,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文化志愿服务示范性品牌活动。
“文旅志愿服务方式近年来不断迭代,许多城市和旅游景区都不再限于提供导览等一般性公益服务,而是探索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服务形态。”四川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志愿服务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数字化的发展态势,四川省文化馆将继续依托“智游天府”志愿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岗位科学设置、服务需求精准对接、服务项目个性化推送、服务质量客观评价、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发挥文化志愿者群体的力量和优势,从不同层面彰显文旅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智游天府”平台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志愿四川”平台实现志愿服务基础数据共享,今后还将逐步实现志愿服务数据互通、志愿服务招募互推、志愿服务内容共享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推动文旅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554986383508528&wfr=spider&for=pc
编辑:徐建华 审编:Z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