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精细化和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近日,全国首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组建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队——“深圳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赴成都参观、学习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本次参观学习由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张卓华秘书长亲自带队,历时5天,内容涉及日本、美国、欧洲及国内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及现状、灾后重建地区社会工作项目开展、灾区社会组织孵化及发展、灾害社区教育、社会组织如何介入灾害服务等主题。
9月25日,是培训交流的首日,服务队来到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国际首个“灾院”。我们聆听了顾林生教授等关于“日本灾害社工发展状况及国内城市社区减灾防灾”、“欧美国家社会组织介入灾害管理工作现状”、“四川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等主题培训和经验分享,参观了“康复治疗实验室”、“灾害教育中心”、“灾害信息管理中心”等国内高端灾害服务实验基地,并与参与过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设计人员、服务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交流了“四川(汶川、雅安、成都)社会组织参与灾害管理”的各类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培训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了救灾理论、救灾实务、救灾教育、救灾研究及救灾文化,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授和实验室救灾服务模拟的参观,不仅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灾害服务视野,激发了我们的救灾人文情怀,而且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索。
在国家福利制度体系下,如何发挥社会工作者参与灾害服务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如何与原有灾害服务体系相契合?社会工作者在灾害服务中的功能与角色如何?如何有效运用灾害社工资源在城市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一系列问题萦绕心间,期待后续的参观学习。
背景链接: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对四川的抗震救灾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更充分地意识到在这一历史性悲剧面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理当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于2008年6月20日联合成立了"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 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提供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技术援助、社会管理服务、伤员身体及心理康复等工作。在此合作过程中,双方都深切感到,重建灾区美好家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投入,有必要成立一个高水平、可持续的灾后重建科研、教学及服务机构。为此,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学院"自2008年12月开始筹建,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港澳援助协调机制、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香港赛马会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协助,四川省港澳援助协调机制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2010年5月,"学院"项目正式被纳入了"香港支援四川灾后重建项目-香港赛马会第二批援助项目"。2010年8月20日,"香港赛马会支持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项目合作安排"的正式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应邀出席。2010年12月30日,"学院"大楼奠基仪式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之后,"学院"的各项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编辑:徐建华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