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南宁讯(记者 吕欣)11月9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执委会新闻宣传部、志愿者工作部在学青会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青春活力小青芒 凝心聚力为盛会”学青会志愿者代表记者见面会,介绍志愿者工作的情况以及志愿者的服务故事。
本届学青会比赛分布在广西14个设区市、8个县、8所高校、49个场馆。为建设高素质志愿者队伍、做好高标准保障服务、确保学青会圆满成功,共青团广西区委牵头组建了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构建了“场馆自运转、高校主管理、片区统调配、志愿者工作部总负责”的跨行政级别、跨隶属关系的志愿者调度协作运行机制,统筹学青会志愿者的宣传动员、招募培训、协调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工作。
据介绍,馆校对接工作机制在“小青芒”的协调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青会各场馆明确志愿者来源高校,建立工作对接关系: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牵头协调,各志愿者用人单位负责志愿者的使用管理和后勤保障,各志愿者所属高校协同管理保障。在组织架构上,构建了“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场馆志愿者经理/高校志愿者经理—场馆志愿者主管/高校志愿者主管—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小组”的“横向协调 纵向联动”工作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调整、人员调度、安全报告、应急处置工作制度,以达到组织高效、运作协调、指挥有力的目标。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为全体“小青芒”提供培训、餐饮、交通、保险、装备等七方面保障,并在各场馆设立志愿者之家。目前全区32所高校1.65万名志愿者服务学青会。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出新时代广西青年的良好风貌,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青会志愿服务是一个广阔的“大思政”课堂,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三方面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增强了国家荣誉感、责任感;增强了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意识。学校高度重视志愿者的服务保障工作,成立了工作专班,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在赛时服务阶段,学校还专门设置了统筹协调组、后勤保障组、爱心工作组等,加强与学校教务、学生管理、后勤等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好“小青芒”们上岗、学习、休息的时间安排,关注身心健康,及时疏导困难。
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唐子涵、广西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何美娟、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能训练专业的陈俊文、北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冯其秋,向媒体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志愿服务故事和服务心得。
学青会不仅是运动员的舞台,也是志愿者们的舞台
在运动员村,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小青芒”有253名,其中100多名负责志愿者之家的工作。康复治疗学2023级学生何美娟负责志愿者之家“绣球和香包体验区”的工作。
“一开始,我们很担心没人有兴趣来参加这么复杂的手工体验。但是开村之后,我们这里竟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天都挤满了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运动员村的志愿者之家充满了广西特色和健康元素。中医药专业的志愿者们很好地阐释了志愿者之家的“非遗文化”,引导运动员和教练员们体验手工活,认识“桂十味”,了解广西民俗文化。
何美娟最开心的事情是,不仅自己学会了做绣球,还用“绣工”为运动员解决了问题。“有天傍晚,一位湖南羽毛球队的运动员背包带断了,来到志愿者之家寻求帮助。”何美娟连忙停下手中的工作,帮她缝好。“她拉着我的手一直说谢谢,还当场给我写了一封表扬信。这就是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吧,我为此感到很温暖,也很快乐。”
何美娟说,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在志愿者之家。运动员们不仅得到专业周到的服务,还被志愿者们诚挚热情的笑容与问候感染。他们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学青会不仅是运动员的舞台,也是志愿者们的舞台。在这里大家彼此关爱、信任,也彼此鼓励、欣赏。
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感悟志愿精神
学青会首个项目是在北海开展的冲浪比赛。来自北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冯其秋是第一批上岗的志愿者。
担任学青会志愿者,冯其秋自述有三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第一次是今年6月份报名之后,我在两个校区之间奔波,经过3次面试考核,成为学青会冲浪比赛项目的礼仪志愿者。第二次是为学青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提供颁奖礼仪服务。第三次是9月份成功入选学青会圣火采集仪式的圣火少女。”
与幸运和激动相伴而来的是挑战。紧张的心情和高强度的训练一度让她想打“退堂鼓”。“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和北海团市委邀请了专业的志愿服务专家和礼仪指导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培训,让我们成为自信、专业的‘小青芒’。”
冯其秋表示,从入选到上岗,每一名志愿者都经历了规范的培训和无数次排练,非常辛苦。但是当看到自己的付出对学青会的顺利开展有帮助时,心中就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每一名‘小青芒’就是一枚螺丝钉”
广西大学一共选拔了680多名“小青芒”志愿者参与赛会的志愿服务。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201班学生唐子涵在大学期间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超过200小时。此次学青会,他与60名同学服务于学青会主媒体中心。得益于专业优势和校馆对接的精准安排,新闻专业的“小青芒”在主媒体中心能够熟练地为媒体记者们提供设备维护、拍摄协助、信息对接、行程安排等服务,并从中得到了向各媒体记者学习的宝贵机会。唐子涵表示,他将把志愿精神发扬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支教服务中。
陈俊文是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能训练专业的学生。他服务的岗位是学青会开闭幕式舞美道具组,工作非常繁忙琐碎。他要从一个舞美道具的“小白”,迅速熟悉各节目服装道具的具体数量、摆放位置、签领发放和回收的具体流程。“每次演出结束后,我们都会对着清单仔细清点,检查每个节目的服装、道具,清查完之后还要晾晒,如有破损我们还需要及时修复,保证能及时正常使用。”
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但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志愿者经理、带队老师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序的工作安排,各项任务经过层层分解,台前幕后精准无缝衔接。
陈俊文印象最深刻的是11月3日晚上的开幕式预演。之前的预演和彩排因为观众比较少而没有发能量包,大家都没有想到工作量那么大,临近开演还没有完全发放到位。“主管老师紧急协调了所有机动志愿者,很多女生都参与了装车和搬运工作,保证了预演能量包全部发放。”预演结束后,志愿者领队和同学们进行了全面复盘。
“11月5日开幕式,我们从容有序地把能量包放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座位上。”陈俊文说,“持续一个多月的志愿服务,我们总能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解决各项难题,未曾有任何同学诉苦退缩,每一名‘小青芒’就是一枚螺丝钉,在不同的岗位上齐心协力,确保学青会开幕式的顺利举行。”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31110/newgx654d8881-21344523.shtml
编辑:徐建华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