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论
与很多志愿者的故事不太一样,徐暐杰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去做更专业的公益服务。他用专业知识培训了数千名合格的初级急救员,并且带领整个医疗志愿者团队致力在群众中推广救人自救急救技能,让倒下的人有人扶、懂得扶、正确扶和敢去扶。
志愿服务,首先需要的是一颗火热的心。这一点无须赘述。但在新时代下,志愿服务也在不断进化,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的期待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专业化,对志愿服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更高的目标。
志愿服务,是一种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无私行为。但如何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这可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专业技术。徐暐杰不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还在培训其他专业志愿者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实际上,人人都应该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很可能派上大用场。就说公众热议的“扶不扶”难题,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愿扶,而是不会扶,进而不敢扶——万一自己急救措施不到位,不仅害了受助者,自己也可能背负责任。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单位,将急救知识纳入日常培训,公交司机、地铁工作人员也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能力。在志愿服务方面,有更多的志愿者懂得急救知识,发挥专业力量,当然是一件大好事。
徐暐杰的事迹,对当前广州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也很有启发意义。实际上,不仅在医疗领域,在很多其他方面,志愿服务都呼唤更多专业人才进入,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比如在法律、教育、体育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专业的律师、老师、教练参与志愿服务,更好地为公众造福。一方面,志愿服务机构应当更有针对性地吸引这些人才,不妨与医院、学校等机构开展合作,吸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不妨在制度上开辟专业人才进入志愿服务队伍的“绿色通道”,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在积分入户、评职称等方面给予热心公益的人更多奖励,以鼓励专业人才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而提升质量,就必然要求提升志愿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从人才队伍方面打好专业基础,吸引更多专业人才进入志愿服务当中,才能让志愿服务不断提升水平,更好地造福社会。
编辑:徐建华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