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更精彩!”广州“志愿之城”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截至2017年2月,“志愿时”平台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达9924个,注册志愿者总数逾137万人,累计奉献3327万小时的服务。此外,社区义工队伍近6000支、志愿者(义工)达66万多人,注册志愿者(义工)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已达15%,人均服务时间超过16小时,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志愿之城”落地生根。自1987年广州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至今,广州志愿服务已走过了30载的光辉岁月,历经了自主探索、组织推动、多元发展、整体提升、全民行动、常态化发展等阶段。30年来,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广州志愿者见证并参与了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广州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建设广州“志愿之城”工作实施方案》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的全民志愿洗礼、后亚运会时代志愿驿站的常态化运营、“志愿时”系统的更新迭代以及六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的成果汇聚……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队伍专业化、项目多元化、阵地规范化、经验理论化”的发展之路。
队伍专业化:蓬勃发展,全市志愿服务队超1.6万支、受培训人次逾百万
1995年6月6日,广州积极响应成立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一阶段,随着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广州民间志愿者力量逐渐成长。
在培育志愿者队伍时,团广州市委、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采取除了发动机关单位参与外,还特别以“挂靠”形式,吸纳民间人士成立组织参与。2007年,广州的一群热血青年创建了一个“广州义务反扒 QQ群”,业余时间就相约上街有组织地反扒。“只有让大家都知道面对危险时应该怎么处理,社会才会更安全。”邓跃晖带着这个想法,在广青协的指导下牵头组建了长治久安服务总队,鼓励反扒队员们参与各种形式的专业安全教育志愿服务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长治久安服务总队已发展为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继续为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贡献力量。迄今为止,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共有直属总队27支,覆盖了包括环境保护、安全教育、社区关爱、助老扶弱、文明交通、山区助学、残障关怀等多个领域,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分别成立了专门的救助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细分领域持续增多。
除了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下属的服务总队、分队以及义工联这些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成熟发展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以外,广州在全市机关、城区、农村、校园、企业等社会各界建立志愿服务队伍1.6万多支,推动组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大队、队和分队)4364支,推动超过2000家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全市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5%,其中党团员比例达43%,志愿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各区也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区(村)志愿服务队伍,其中,番禺区早于1994年就组建区内第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
记者了解到,广州的注册志愿者在上岗服务之前,都会统一接受志愿服务培训。自2010年以来,广州依托志愿者学院、行业志愿者培训讲堂等平台,全国首创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体系,针对志愿者领袖、骨干和新人,将扶贫济困、应急救助、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赛会组织等志愿服务的程序方法作为志愿者业务培训的主要课程内容,共举办志愿者骨干培训班132期,举办各种专业志愿服务培训班5.6万多场次,培训志愿者超过100多万人次。
除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基础,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管理也有赖于持续的组织化推动。在广州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志愿者服务时间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颁布了《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出台了指导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推动设立了专门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助的羊城志愿服务基金会,全国首创“志愿时”系统,实现了对志愿服务招募、培训、运行、管理、交流、研讨、维系、激励、督察、保障、物资物流等的信息化管理流程。
项目多元化:全国首创,志交会搭建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对接平台
1987年,广州10多名青少年服务工作者牵头建立了“中学生心声热线”,志愿为中学生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咨询服务。该热线后来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顾问杨伟雄是“中学生心声热线”的发起见证人兼资深志愿者之一。他回忆道,“那时,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后涌进的思潮处于激烈的碰撞中,不少中学生极度迷茫。在那种背景下诞生的 中学生心声热线 属于十分时尚的举动,注定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成为真正的 热线 。”然而,彼时的他们没有想象过,这一创举揭开了广州志愿服务的序幕,此后30年里广州志愿服务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995年3月,针对广州市自行车失盗现象严重的情况,团市委联合有关部门发起“情暖珠江——失窃单车还家”志愿活动,共动员5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寻找、查对、返还和清洗失窃自行车,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此后,广州志愿服务开始以项目化形式展开,如为失足青少年服务的“金不换工程”、为困难、失学儿童提供帮助的“扶孤助学工程”、针对孤寡老人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松柏工程”、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帮助的“金穗计划”等。与此同时,一批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如青少年法援处、维护青少年权益中心、“爱心帮教室”等。有了开展活动的平台,一些规模大、规格高、服务面广、影响力强的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
进入新世纪之后,九运会、第八届大运会、第八届民运会、苏迪曼杯羽毛球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留交会、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博览会、UCLG大会等大型赛会项目中,开始出现志愿者的身影,在春运、花市、广州横渡珠江、广交会、“哥德堡号”访问广州等民生与经济活动中也少不了他们,重大赛会和民生活动志愿服务项目方兴未艾,并在第16届亚运会前后进入发展高峰阶段。“迎亚运树新风全民行动”“新生活运动”“大拇指行动”“微文明行动”等阶段性项目更是激发了各界市民的参与热情。
后亚运时代,从2011年起,广州借鉴市场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在全国首创“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品牌,有效破解了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和资源科学配置的难题,搭建了公开、透明、高效的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和对接平台。迄今为止,志交会已连续举办了6届,共筹集社会资金超过4500万元,资助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近2000个,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在多元化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创新。
阵地规范化:与时俱进,志愿驿站将迎来二次升级改造
每逢周末,在中山纪念堂志愿驿站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为游客和市民提供热情服务。为了更好地维系志愿者,该驿站站长梁少华带领团队入驻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由此,驿站从一个不到20人的松散组织,慢慢变成一个2000多人的志愿服务组织。
近年来,广州的志愿服务在阵地规范化建设上成效显著。广州市现有面向街头,遍布公园、社区、购物广场周边,辐射社区,常态化运行的志愿驿站114个、“志愿在康园”工疗站166个,在全市树立起一座座“志愿服务门店”。据悉,5年前的学雷锋日,由广州亚运时期“西关小屋”变身而来的志愿驿站开始实现常态化运营,承载起 “广州城市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市民奉献爱心的集散平台”“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同年12月,团市委与市残联合作开展的“志愿在康园”计划开始在全市166间工疗站实施,按照“一站一队伍,一站一课表,一站一平台”的理念广泛动员志愿者走进康园工疗站,为工疗站智力残疾和精神康复人士提供持续性、经常性,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服务。
为推动志愿服务阵地的规范化发展,2013年3月,团广州市委推动成立了广州志愿驿站联合会,借鉴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模式,广州志愿驿站采用理事会、监事会、执委会“三会合一”的法人治理模式,让志愿者以理事、委员、监事等不同身份参与志愿驿站管理,有机地将资源方、督导方、执行方的精力整合,共同推动志愿驿站的发展。
伴随着志愿驿站的常态化运营,站体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广州与时俱进,推动全市志愿驿站的升级改造,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拓展服务项目领域、引入智能化管理,不断规范志愿驿站运行管理,完善志愿驿站的自身职能,进一步为市民提供更加深入、广泛、实效的志愿服务,成为市民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载体。
经验理论化:开放交流,主导编写全国首套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教材
在推动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共青团特别注重推动志愿服务经验理论化,积极与各省、市的共青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并坚持开展自身研究,不断总结、沉淀和提升志愿服务经验。
广州志愿者学院是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筹办的志愿服务领域培训、研究机构,自2010年成立以来,其主导编写了国内第一套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教材,成立了首个“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参与了《全国注册志愿者培训基地培训管理办法》的起草、《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大纲》的编写,发布《广州志愿服务发展报告蓝皮书》,在志愿服务课程研发、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广州志愿者学院院长邱服兵透露,近年来,广州志愿者学院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方面已完成10多项志愿服务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广州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成果在指导志愿服务实践方面,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广州志愿者学院成立的第一天,我们为市民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免费上《市民与志愿者》第一课,吸引了数千市民报名参加。”邱服兵回忆道。“我们希望立足广州志愿服务实际需求,通过系列讲座及沙龙活动为广大市民及志愿者提供与公益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总结提炼可供全国借鉴的 广州经验 ,培育志愿精神,弘扬志愿文化。”广州志愿者学院针对广大市民设置了“志愿大学堂”,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成果惠及广大志愿者方面,影响深远。此外,由广州市团校主办的学术理论研究刊物《青年探索》也专门开辟了“青年志愿者”专栏,为深入开展广州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
在每年的志交会、穗台论坛等平台上,都会举办志愿服务主题沙龙、论坛,邀请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工作机构、组织来穗,聚焦全国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和广州志愿服务发展的前沿探索,进行畅谈和交流。此外,由穗港澳台四地志愿服务机构共同举办志愿服务学术论坛也已形成惯例,归纳、交流志愿服务的经验与成果,受到全国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领袖的关注和热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杰建议,为深入推动“志愿之城”建设,广州志愿者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关于志愿服务理论与方法的学术研究,不断推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同时发挥比邻港澳的优势,积极吸收全国各地优秀志愿服务工作组织经验,真正使广州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的“重镇”。
借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为契机,提升广州志愿服务格局,实现“四化”
2017《财富》全球论坛将在广州举办,广州市民翘首以盼,希望通过举办《财富》全球论坛,进一步强化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功能,打造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按照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总体筹备部署要求,团广州市委负责统筹论坛志愿者工作,具体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组织、调度等工作,切实服务论坛各项重要活动和国内外嘉宾,保障论坛期间志愿服务工作圆满成功,全面展示我市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广大青年的精神风貌。
对于广州参与2017《财富》全球论坛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谭建光认为这是响应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志愿服务“社会化与国际化”的要求,在奉献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的良好机会。他建议,要把握志愿者学习和接触国际视野、国际经验的机会,提前在志愿者中掀起学习和了解国际知识的热潮。“志愿组织要引导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力求提供服务的时候细致周到、体贴入微。针对《财富》全球论坛服务对象的高端性,要鼓励志愿者储备相关的经济知识、创业创富认识,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个人内涵和素质。”谭建光表示,志愿组织还可借助服务《财富》全球论坛的前期准备工作,举办国际志愿服务交流与论坛活动,扩大广州志愿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大考,团广州市委提出,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完成《财富》全球论坛志愿服务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广州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阵地规范化、项目多元化和经验理论化,提升广州志愿服务发展格局。
编辑:徐建华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