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面向上海志愿者和市民的问卷调查公布,调查显示,市民对上海志愿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3.3%,市民最希望接受的志愿服务中,城市站点志愿服务位居第一;志愿者最青睐的激励机制是信用鼓励。
本次调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开展,共获得志愿者有效样本1005份,市民有效样本2001份。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60万人,注册率达到9.43%;志愿服务组织数达到2.2万余个,志愿服务项目达到11万多个;已成立区和社区志愿服务中心231个,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直属志愿服务总队102支,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114个。
3月2日上午,全国道德模范胡双钱在徐汇区中心医院接受免费体检。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市民对应急救援类志愿服务有更大需求
市民最希望接受的志愿服务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城市站点、敬老和医疗卫生,希望接受的比例分别为19.4%、16.4%和9.9%。在市民已经接受的志愿服务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城市站点、助医和交通维护,接受的比例分别34.9%、23.8%和22.2%。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敬老、交通维护和环保类,比例分别为31.1%、26.6%和19.5%。
从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别来看,排在首位的是便民服务类,比例达到40.1%;排在第二位的是治安维稳类,比例为35.7%;排在第三位的是文体宣传类,比例为30.8%;排在第四位的是扶贫帮困类,比例为30.6%;排在第五位的是调解维权类,比例为22.0%。相比之下,应急救援类所占的比例偏低,为9.0%,这一方面是因为应急类事件的发生比例较低,另一方面也与应急救援类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要求更高,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相关。
近年来上海卫生系统普遍建立了志愿者管理组织,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县和506个医疗机构,在全市105个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中,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已达43个,通过不同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各类助医服务。
九成以上志愿者会继续志愿服务
在市民对所接受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方面,市民满意率达到93.3%,其中,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为44.3%,“满意”的比例为49.0%,“一般”的比例为6.5%,“不满意”的比例为0.2%,“很不满意”的比例为0.0%。相比较2015年,市民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高。
对于未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94%以上的志愿者表示会继续参与,其中,28.1%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会继续参加,而且会增加参与时间”。
在“3.5”全国学雷锋日来临之前,100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先进人物3月2日上午分别走进上海市9家综合性医院接受免费体检。
在徐汇区中心医院,澎湃新闻记者遇到了参加免费体检的杰出志愿者代表蒋舒文,这位90后小姑娘2009年还在学校念书时就到徐汇区中心医院做志愿者,一做就是8年,如今她们的志愿服务团队已经壮大到1500多人。即便如今在外企当会计时常要加班,蒋舒文依然会抽出周末休息时间来徐中心医院做志愿者,她说已经将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信用鼓励机制最受志愿者青睐
志愿者激励机制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托。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为了积极配合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对志愿者的激励保障机制,帮助市优秀志愿者了解自己甲状腺的健康情况,医院使用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肿瘤医院专项基金,为荣获“2014-2015年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的志愿者进行免费的甲状腺疾病筛查。
调查显示,当前的志愿者激励主要是以精神性的评奖和宣传为主,如“定期评奖、表彰、选优等”占比91.6%、“优秀事迹宣传”占比89.8%、“领导会见、慰问”占比74.3%,位列前三。培训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自身素质,促进志愿者不断追求自我实现,“选送培训”占比44.3%。同时,志愿服务积累的积分也可以用以兑换,如“积分换实物”占比32.9%、“积分换服务”占比26.3%,“积分换项目”占比9.0%。
志愿者选择排在首位的是“将志愿服务时间计入社会信用体系即信用鼓励”,选择比例达到43.7%,可见信用鼓励的激励机制最受志愿者青睐。
从对提高志愿者服务积极性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看,此外,还有选择其他的激励机制,其中,选择“建立健全 时间银行 制度,将来换取相应服务”的占比15.0%,选择“倡导并突出无偿奉献”的占比13.4%,选择“提供求职或求学使用的服务证明”的占比12.3%,选择“及时宣传表彰志愿服务中优秀事迹”的占比9.4%,选择“适当提供基本服务报酬”的占比5.3%。总体来看,相比较物质鼓励,志愿者更为注重的是信用鼓励和道德、精神鼓励。
编辑:徐建华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