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妻子戴桂英义务为老人理发。
每天早上,历下区三箭吉祥苑小区西北角二楼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总是人头攒动。“宁师傅,帮我看看这个菜板怎么固定一下,还有麻烦给我磨一磨菜刀吧。”“宁师傅,我这板凳腿有些松了。”邻居们你一句他一句地呼喊着宁波。这间不大的屋子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匠心筑梦”志愿服务工作站,它的创建人便是小区里的“热心肠”宁波。
宁波正在演示“匠人们”自己发明的工具。
匠心汇聚 社区“50后”发挥余热
说起“匠心筑梦”志愿服务工作站,宁波可打开了话匣子。1975年参加工作的宁波,当过工人、搞过经营、坐过机关、也担负过社区管理工作。他从20岁左右就学会了理发,还学会了一手的木工手艺,免费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义务理发服务,助人之路由此开始,这样的坚持已经四十多年。2013年在社区的鼓励和支持下,宁波成立了“爱心理发屋”,定期给甸柳辖区的环卫工人、物管人员、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义务理发。慢慢地,宁波的便民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他把社区的能工巧匠们汇集到一起,成立了“匠心筑梦”志愿服务工作站,为居民提供家具制作、维修;打磨刀具;电器维修;水电、管道维修等服务。大家把自己常用的工具都搬到了工作站,“家伙什儿”十分齐全。
宁波越说越有劲头,“我先带你看看我们自己发明的工具。”宁波自豪地对记者说。环顾这间面积不大的工作站,刨子、凿子、斧子、锯,各种木工工具一应俱全,整齐地挂在墙上。宁波把记者拉到一台机器旁边,亲自操作了起来。“这叫多功能接合器,有了它,可以把榫卯结构很牢靠地固定在一起,省时省力,做起马扎这类物件来方便多了。”宁波指了指身后正在刨菜板的一位老大哥说道,“还有多功能夹具,多功能打磨机,都是他发明的,他叫王淑源,做了几十年机械木工,可是‘一身武艺’啊。”
王淑源听了,笑了笑,继续着手里的活。只见他右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俯下身双手拿着刨子在菜板上来回推了几下,粗糙的菜板边缘已经变得平整了。在志愿服务工作站已有半年时间的王淑源是一次偶然机会发现宁波的这间小屋,他说:“我决定跟着他一起做志愿服务,也算是我退休后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初春的工作站里还很冷,但是身穿短袖的王淑源脖子上已经满是汗水。
“不只是王淑源,我们这儿‘能人’可多得是,他们年龄最大的快70了,最小的也有50多。”宁波说,“我们这儿有位老大哥叫张自强,也有着一手好木工手艺,他家住在二环南路领秀城附近,每到工作站集中服务的时间,他都会坐最早的一班公交车来到这里,风雨无阻。”在“匠心筑梦”志愿服务工作站,一群怀有梦想的“50后”们发挥着余热。
山师东路1号院楼道安上了扶手。
吉祥苑里有一户居民家中多年前购买的红木桌子因年久失修,松动不堪,扔了可惜,想去厂家维修却早已不知其去向,看着这昂贵却又无法使用的“宝贝”,这户人家焦急万分,辗转得知了“匠心筑梦”志愿服务工作站,抱着一线希望将红木桌子交给了工作站的“匠人们”,大家各自发挥所长,将桌子大拆,通过重新打磨、抛光、打眼、组装、刷漆等一系列的程序后,红木桌子的第二次生命重新绽放,桌子主人看着别提心里多激动了,没想到工作站“匠人们”的手艺竟如此精湛,就像新的一样。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工作站‘名气’越来越大,寻求帮助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宁波翻着满满的服务登记本对记者说,“社会也对我们非常支持,这些木料都是居民免费提供给我们的,不少工具设备也是爱心企业赞助给我们的,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
工作站用居民提供的废旧木料免费为大家制作马扎。
小院里有大温情 “老悍头”找到“新事业”
说起“匠心筑梦”,其实这并不是宁波创立的第一个服务品牌,在济南,“老悍头”也是他创立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号。
“山师东路最北头,院内有伙‘悍老头’。宁波站在最前头,冲锋陷阵带好头。磨刀戗剪刘老头,猛虎干将曲老头。木工画线是郭头,精心选料数张头。忙里忙外小刘头,后勤保障韩老头……”这些“老伙计”就是住在山师东路1号院里的“老悍头”志愿服务队,这是队员韩世祥自己创作的志愿服务队队歌。
走进山师东路1号院,往左一扭头就看到一个类似传达室的小屋,刨子、剃头推子、磨刀石……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竟然齐聚一堂,在一个小屋子里各司其职,也是趣事。一群老爷子一边拉着呱儿,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好不热闹。起初,这里有一帮退了休的“憨老头”,专门为社区里居民做好事,谁家有事都帮忙,老哥儿几个一合计,干脆组个志愿服务队,就叫“老悍头”,而首任队长正是宁波。
“2013年,我被单位派来管理山师东路宿舍,为邻居们免费理发,居民们没事就来和我聊聊天,给我帮帮忙。”宁波说,“时间久了我就发现,我会理发、你会木工、他会水电,老伙计们一合计,干脆组建一个志愿服务队,发挥发挥余热。”
山师东路1号院是一个老旧社区,楼梯的两边都是墙,上下楼时没有可以抓扶的东西,老人们都是扶着墙走,这样很不安全,一个踩空就会摔跤,曾经就有一位老人崴了脚,在家里休养了半个多月。
社区居民们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在楼梯旁按上扶手。2016年,山东省供销社下属的果品研究院搬迁,拆除车间时剩下了大量的钢管,“老悍头”们打听到这一消息后,抓紧找供销社领导协调,把钢管运了回来。之后,他们挨个楼量尺寸,短的铁管焊起来,长的锯开,再把毛边磨平,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终于给小区四个楼全部安上了扶手。
这帮“老悍头”享受着服务居民带来的快乐。他们不满足于只为本小区居民修物件,后来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周边居民和环卫工们。渐渐地,“老悍头”名声在外,不只是山师东路1号院和附近小区的居民找上门,还有经十路、文化东路的市民慕名而来,纷纷为“老悍头”点赞。“老悍头”一样认真地帮他们把菜刀、剪子磨好,有的人试探着询问多少钱,得知真的不收一分钱后,还继续追问这是真的吗?
做一天好事不难,但坚持近6年就很了不得了。“老悍头”志愿服务队自2013年成立之初至今一天不休。2016年,队员张承贵接过了队长的“接力棒”。如今,张承贵也已经搬了家,每天从王官庄坐公交车回来“上班”。有人不理解,说他们傻。对此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解释,一群退休老人,又找到了新的“事业”。
王淑源仔细为居民加工菜板。
延续志愿服务传统社区掀起“雷锋旋风”
在吉祥苑社区,提起宁波,就不得不提她的妻子戴桂英。她可同样是个“名人”。为啥呢?因为她人好实在,多年来帮助困难群体,不图回报;因为她亲手带出来的“铸爱接力志愿队”解人困厄、救穷济危,在社区刮起了一阵“雷锋旋风”。
对于南部山区的一些居民来说,最早知道戴桂英的名字,是在13年前。乡亲们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村里来了两个人,男的名叫宁波,女的名叫戴桂英,穿得很板正。他们俩说是两口子,来给乡亲们理发,进行公益服务。
那时候,“公益服务”这个名词,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来说还很时髦。大家都在想:咋还有剪头发不要钱的?就在乡亲们犹豫的时候,宁波、戴桂英夫妇支好了摊子。此时,有些村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椅子上坐下了。
别说,这夫妇俩的水平还挺高,三下五除二就给剪完了。理发的人对着镜子瞅了瞅,该短的地方短,该薄的地方薄,剪得还真不错。此时,有位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兜里掏出一把零钱要付钱,戴桂英连忙将钱推了回去,亲切地说:“老人家,不是说了吗,我们理发是做公益,不要钱的。”
十多年过去了,戴桂英对记者说,她还记着当时那位老人流下的泪水。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宁波、戴桂英夫妇只要有时间就去南部山区为贫困家庭居民理发。戴桂英说,每次去理发都是在交朋友。十余年间,他们结识了许多朴实憨厚的“农村兄弟”。
“老悍头”张承贵正在修理马扎。
如果用一个词评价戴桂英,那就是“热心”。宁波、戴桂英夫妇住吉祥苑5号楼,距离社区居委会非常近,舞蹈队每次在活动室排练,戴桂英都会主动为大家服务。
济南的夏天天气闷热,居委会活动室条件又极为有限,戴桂英一声不响地把家里的电风扇搬到活动室,还时不时地熬一锅绿豆汤,端到活动室给大伙儿喝。看到社区活动室没有健身器材,她还主动把自家跑步机搬到了活动室。
戴桂英带领社区居民为小区清理小广告。干活的时候,一个遛狗的居民质疑他们是在作秀。戴桂英说,她当时听到这样的话很生气,但依然干劲十足,虽然出现质疑的声音让人伤心、气愤,但她仍然会坚持下去。有人不止一次地问戴桂英,这样忙里忙外到底图啥?戴桂英笑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干好事心情也特别好。”
“匠心筑梦”的能工巧匠们。
其实,对于戴桂英来说,最骄傲的就是她的“铸爱接力志愿队”。
说起这个志愿队,戴桂英很是自豪。据她介绍,吉祥苑社区很早就有志愿服务的传统,为了规范这些志愿服务力量,2016年5月份成立了社区“铸爱接力志愿服务队”,发展到了四五十人,由她担任队长。
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后,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困难家庭,队员们也是竭尽全力地进行帮助。
工作站的“家伙什儿”一应俱全。
2016年8月15日早上,社区里的低保户、孤寡老人钱德英突发心梗,居家养老服务员和铸爱接力志愿服务队队员及时将她送往医院急救。戴桂英发动队员轮流去医院陪护老人,十几名队员很快响应,一天时间内,两周的值班人员已经安排好。
十几年间从义务为他人理发,到维修家具、电器,从“老悍头”,再到成立如今的“匠心筑梦”,宁波说:“国家不是有国家的梦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工作站的老同志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都退休了,就想把这手艺继续发挥出来,回报社会,实现我们年轻时那个梦想。”
编辑:刘建柱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