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报告厅内鲜花簇拥,掌声雷动,和平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3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举行,爱的暖流与道德的馨香浸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
30年前,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13位居民自发组成为民服务小组,点燃了和平区社区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30年来,志愿服务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如今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1万人,每三名常住和平区的居民就有一名志愿者。
在和平区的街头巷尾,大家总会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公交车站,他们扶老携幼、维持秩序;道路旁,他们指路答疑、清扫垃圾;社区里,他们举办义诊、送去健康……春天带来的温暖,洒在人们身上,志愿者们带来的温暖,洒向人们心底。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桑紫薇,下面由我为您介绍一下民园广场的前世今生……”桑紫薇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一名青年志愿者,也是今年和平区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交通集团共同启动的“全域旅游 青年志愿服务共建项目”百余名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员。桑紫薇说:“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来到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为志愿者们点赞,令我心情无比激动,更加坚定了我做志愿者的决心。今后,我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奉献社会,完善自我。”
新时代,志愿服务无论从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和后期管理发展都悄然发生着新变化……
朝阳里社区文化志愿者卢淑春今年已经70岁高龄,她的母亲陈秀文就是当年社区为民服务小组的13名创始人之一,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卢淑春眼中噙满了泪水……
“1988年母亲开展志愿服务时,我39岁,看到她每天忙前忙后,真是既感动又心疼,感动的是母亲的无私大爱,心疼的是母亲年事已高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卢淑春说。
据卢淑春介绍,当时母亲陈秀文和父亲一起,每天都会帮助社区里的一名孤寡老人,给老人当儿女、尽孝道,从买菜送饭,到陪老人聊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母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别人,收获快乐的是自己。”卢淑春这样说。多年来,卢淑春像母亲一样活跃在社区志愿服务的阵地上,她多次深入养老院、困难老人家中,开展京剧义演活动,极受大家欢迎。
30年来,和平区志愿者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
来自俄罗斯的阿列娜现年21岁,是天津医科大学的一名留学生,也是和平区青年志愿者的一分子。阿列娜说:“我的志愿服务项目是为其他留学生介绍天津这座城市,让他们更快融入天津的生活。”
在自己家乡俄罗斯,阿列娜学习了4年的中文,来到天津以后,她几乎走遍了天津的每一个角落,古文化街、天塔、水上公园……她详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和留学生们共同分享。“今后,我希望走到中国的更多城市,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把中国介绍给俄罗斯,介绍给全世界。”阿列娜说。
在和平区的志愿者队伍中,同样不乏专家型志愿者,五大道义务讲解员张振东就是其中一个。
“润园是毛泽东主席来天津时下榻的地方,也就是原来的和平宾馆,这是一栋西班牙风格的小洋楼,是五大道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和平区五大道,游客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只要提起五大道的事,他就会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这位老人就是张振东。
多年来,张振东一直从事五大道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义务讲解工作,他走遍了五大道上的名人故居,走访了众多名人后代,他所撰写的笔记已有厚厚的40余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五大道活字典”。
“张老的讲解特别生动,除了介绍五大道的历史,他还为我讲述了曾在五大道居住过的山东籍名人故事,让我不虚此行。”来自山东泰安的游客马先生这样说。
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的热心、一时的热闹,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
“这些年来,我一直负责和平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我亲眼见证了和平区志愿者队伍一步步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平区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魏嵬说。
近年来,和平区坚持通过人员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培育、品牌创新等方式,实现了全区志愿服务工作松散化管理转变为规范化管理,少数人参与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集中性活动转变为常态化活动,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与有效载体。
“未来,我们还将做好‘四抓四促’,以抓志愿力量,促志愿服务管理规范;抓服务项目,促志愿服务常态开展;抓平台建设,促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抓特色品牌,促志愿服务品质提升,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助推志愿和平再升级。”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尹东华说。(记者 宋德松)
编辑:刘建柱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