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教师十年草根公益 筹款140万资助贫困生

 时间:2016-12-08 22:01:43来源:中国青年网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也是河南大学年轻教师张晓晖设立“母亲助学金”十周年的日子。

12月3日“母亲助学金”10年公益沙龙在该校明伦校区举行,公益沙龙上,张晓晖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十年的“草根公益”,“母亲助学金”不求回报却收获着“回报”。

一个单身的七尺男儿,为何要设立“母亲助学金”?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一直坚持下来的?这十年,3650多个日日夜夜,“母亲助学金”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张静 通讯员 王晓晴/文 受访者供图

■公益之路

截至目前,“母亲助学金”先后募集善款近140万元、钢琴1架、笔记本电脑5台、图书7000余册、文具7000余套,衣物5000余件,帮助贫困学生2000余人次。10年坚守,一路温暖前行,张晓晖和“母亲助学金”的志愿者建立了4所爱心图书馆,有21支大学生支教团坚守,先后33次踏上南召山区的旅程,1次前往云南金平山区,3次前往兰考贫困中学……

【缘起】以“母亲”的名义爱 七尺男儿有颗“慈母心”

“母亲助学金”开始于一封博客上的倡议书。2006年12月5日,当河南大学德语系的年轻老师张晓晖得知自己的一个学生用睡眠来抵抗饥饿时,被深深刺痛,于第二天凌晨两点多在博客上发出了筹款倡议。那一年,张晓晖24岁。

“母亲的爱是最无私的,从来不求回报的,希望参与‘母亲助学金’捐助的人,能够像无私的母爱一样不求回报。”张晓晖说,2006年的秋季,一位影视明星因为资助的贫困生没有兑现向她定时汇报学习情况的承诺,向媒体愤然表示中断资助。“扶贫济困,不求回报”,张晓晖“以母亲的名义”发起捐助,后来定名为母亲助学金。

张晓晖非知名网络写手,至今,他的博客总点击量也只有26万人次。当他发出倡议书时,还一直在担心“会有人捐款吗?”出乎意料的是,没过多久,就有8位网友先后共计捐出了2500元。张晓晖也捐出1000元,一个多月后,张晓晖将这饱含关爱的3500元送到了河南大学7名贫困生手中。

【承诺】保证捐赠100%落实到学生手里 成本全部由张晓晖自己承担

张晓晖原本打算捐助这一次之后就不再继续了。但不断有网友从全国各地汇款过来,使他下定决心将“母亲助学金”坚持下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南召山区有很多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经过实地考察,张晓晖决定资助南召山区的孩子。

“直接捐助贫困生,无任何中间环节,保证所有捐赠100%落实到学生手里。”这是张晓晖给出的承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母亲助学金的运转情况,张晓晖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捐款信息在博客中实时更新,每位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每笔捐款去向都随时公开,接受监督;而账户每支出一笔钱,张晓晖都会把受助者信息和银行凭证寄给捐款人。

筹集到的助学金一分不少地送到了学生手中,可张晓晖每次去山区支教时,购买的文具、书本等全部自己垫付,同行志愿者的路费和食宿费用也是他自己承担。

仅2014年一年,他投入助学金的运营费用就高达近3万元,占自己全部收入的一半。张晓晖相熟的同事张召鹏介绍,张晓晖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教的又是小语种,工资并不高,但他再困窘,“母亲助学金”的运营费用也坚决不花捐赠的一分钱。为了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和补贴“母亲助学金”,张晓晖有时需要出去给别人当家教和给企业做翻译。

【关怀】像走亲戚一样 给孩子们理解和关爱

不带媒体、不拍照,也不大张旗鼓举办捐赠仪式,最大限度保护贫困生自尊,一直是“母亲助学金”坚守的理念。张晓晖每次都是悄悄家访、默默助教,低调得就像走亲戚。

在张晓晖眼中,那些贫困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上的理解与关爱。“贫困生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卑感,别人过多的关注,也许让他们会有自尊受伤的感觉。”张晓晖认为,应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坦然地面对一切。

每次捐助时,张晓晖都会鼓励受资助孩子好好生活,自信地面对未来。他并没有强调要把钱用在学习上,“我告诉他们,只要觉得能对自己的未来有用,那么怎样都好,也许你需要一个MP3,那么就用这笔钱买吧。”

【坚持】认识他的人都说“他的心格外纯净”

认识张晓晖的人说起他来,都会说:“他的心地格外纯净。”如果有任何一点杂念,都不会让他坚持十年,不改初心。

“有时,也会感到疲惫。特别是自己独自承担活动运营费用,偶尔却力不从心,还要独自前往山区时,内心会泛起浓烈的失落和孤独。”张晓晖说,但每当此时,助学活动的资助人、山区老师、受助学生,包括村里的村民,都会给他各种关怀和温暖,让他重新燃起前往山区志愿服务的动力。

10年助学与志愿服务,有过辛苦吗?有过想要放弃的那一瞬吗?“辛苦其实很多,也许十年的辛酸与艰苦,十年的委屈与无奈,十年伤痛与不甘,用一天一夜都说不完;但说实话,放弃,却从来没有想过!”张晓晖说,随着去山区的次数的增多,他对大山里孩子和那里的村民越来越了解,发自内心对他们的心疼和理解,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要走到他们当中,去帮助他们。

【回馈】接受捐助的贫困生接过助学旗帜

12月3日,“母亲助学金”10年公益沙龙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举行。张晓晖在现场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十年的“草根公益”,“母亲助学金”不求回报却收获着“回报”。

“记得自己活得好的时候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张晓晖的公益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他的学生已有200多人在毕业后捐款或支教,或在他身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中30个人还加入了“一对一”帮扶的行列。

受到帮助的贫困生,更是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助学的旗帜。10年来,受助的贫困生中,已有50多人毕业后回捐。此外,还有100多名受助学生成为“母亲助学金”的志愿者或暑期实践团,其他的很多受捐者也加入了所在学校的公益社团,用实际行动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与其说是我感动了他们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不如说他们的善良,感动了我。”张晓晖说,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也感动了我,“他们一直推动着我,‘逼’着我不能停下脚步,和他们一起去做公益,一起持续不断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未来】下个十年公益之路继续前行

今年9月1日起,根据新慈善法规定,助学金不再公开募集捐款。“母亲助学金的资助人和志愿者并未停下脚步,也未改初心。”最近在进行香菇义卖,帮助山区老人的张晓晖说,现在,母亲助学金的资助人积极前往山区进行资助帮扶,志愿者也开始开辟自我造血途径,用自己的劳动与知识换取的报酬继续在公益之路上平流稳进。

“下一个十年,我们会继续走在公益之路上;下一个十年,我们也期待各位继续与我们一起,到山区去,用自己最实际的志愿服务构筑集体的温暖,守住每个人内心最纯真的善良!”张晓晖深情地说,下个十年,“母亲助学金”怀揣着爱继续前行。

编辑:徐建华 审编:qwe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