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推进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下月初,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夕,志愿服务的“国字号”品牌———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6年志愿服务交流会即将在宁波举行,在市民“家门口”展示志愿服务的文化基因,交流各地优秀项目的经验做法。今天起,本报开出“人人志愿+”栏目,报道宁波志愿服务发展的成果和特色亮点,以飨读者。
本报讯(记者黄合 通讯员张旦旦)打开手机,点开We志愿服务平台APP,浏览置顶的志愿项目,提交自己的服务申请———对于29岁的交投集团员工张正来说,这已经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不仅可以‘淘’到更有意思的志愿项目,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张正说。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宁波的55万名注册志愿者以及140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宁波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联合宁波市文明办推出的We志愿服务平台,集专业注册、岗位发布、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组织管理、教育培训、智能匹配、中英双语于一体,打破过去的信息壁垒,让“人人愿当志愿者、人人能当志愿者”成为可能。
社区服务、诚信督查、英文翻译、大学生成长导师、博物馆讲解、环境保护、心理咨询……打开这个“志愿服务之家”,里头已累计设有专业岗位近百个,分为16项志愿服务岗位类型,专业志愿者有1500多人。借鉴了“网淘”的概念,在专业志愿者用户登录后,We志愿服务平台还会自动进行“推送”,将符合志愿者专业能力(第一排序)和意向时间(第二排序)的志愿服务“岗位”信息优先排序展现,实现“人岗”智能匹配。
就在今年8月,张正通过试运行的We志愿服务平台,成功报名成为中日友好青年交流会的志愿者,运用自己的英语特长和日本友人进行为期一天的交流。“过去,我们的志愿服务大多是在高速服务区给司机问寒送暖,或者跑到敬老院表演节目,这回可算是亮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加便捷,也更有意义。”
据悉,该平台将志愿者个人属性分为“在校、在职、退休”三类,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积分系数,同时将需要“专业”能力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服务“岗位”的形式固化下来,让志愿者根据参与意愿,选择“心仪”并适合的志愿服务岗位和活动,让志愿服务供需双方充分对接。
“不仅如此,我们还为每名志愿者打造了‘志愿服务档案’,既方便志愿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也方便对志愿服务进行规范和激励,提升志愿服务的提供者、需求者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宁波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里的每名注册志愿者都将拥有专属的“电子证书”,该证书详细记录了参与服务时间、次数、内容、参与培训情况等信息,记录下志愿者服务社会点点滴滴的足迹。
目前,随着We志愿服务平台英文版的正式上线,除了宁波的热心小伙伴,还有一批来自海外、在甬学习工作的志愿者也纷纷加入其中。一个月前,我市专门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挂牌成立了宁波市国际志愿者基地,进一步开发和培育国际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甬城志愿服务平台的国际范儿。
编辑:徐建华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