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充分发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种子”效应,以文化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助推文化扶贫的“燎原之势”,借文化志愿者之力打通农村群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加快全市文化脱贫奔康步伐。
立足本土“招”,打造文化志愿服务“生力军”。一是坚持“留得住”。针对绝大多数贫困村地理位置偏远的实际,明确就近就地招募原则,优先选择当地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志愿服务者。二是坚持“干得动”。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面试考核、考察公示”等程序,择优选择文化志愿服务者。三是坚持“对路子”。根据不同需求,建立机关文化干部、地方文化名人、本土文艺团队、文化服务义工4支文化志愿服务队、6000余名文化志愿者,分配到739个贫困村,每个村安排1-2名文化志愿服务者,开展“千人百村”文化志愿扶贫行动。
创新举措“管”,练好文化志愿服务“组合拳”。一是建立规则制度管。制定出台《广元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对文化志愿者的权利、义务等进行严格规定。实行一周一报、一月一谈、一季一训等制度,提升文化志愿者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二是设置星级评定管。推行文化志愿服务者星级考核办法,将文化志愿者服务时间和服务效果划分为5个星级,年末实行星级评定,优胜者授予“文化志愿者之星”。三是搭建信息平台管。在广元手机台上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供需平台,文化志愿者最短时间将群众文化诉求以“菜单”形式上传平台,文化部门接单后根据群众需求,调动全市文化志愿者人才库开展“配餐式”服务。
聚焦重点“干”,落实文化志愿服务“责任书”。一是当好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协调员”。全程参与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确保所在贫困村阵地建设进度快、标准高、效果好。二是当好民间文艺队伍建设的“组织员”。深入开展文艺辅导志愿服务,着力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民群众成立民间文艺队伍。三是当好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员”。协调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组织引导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人”。四是当好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员”。组织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普查,梳理乡村文化脉络,着力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在挖掘老手艺、保护古村落上下功夫,让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五是当好特色项目发展的“服务员”。围绕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目标,立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农旅、体旅融合,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旅游品牌。六是当好新风正气培育的“宣传员”。创新开展“两扶一树”主题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思想、意识、能力上的贫困,培育农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营造环境“促”,增添文化志愿服务“新动力”。一是强化经费支撑。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志愿服务专项经费,文化部门积极面向社会筹措经费,为志愿者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强化项目扶持。每年对文化志愿者从事的文化项目进行评估,对优质项目加强服务指导、人才支持和资金扶持。三是强化正向激励。对涌现出来的优秀文化志愿者给予表彰奖励,并大力向当地举荐,鼓励成为农民文化理事会核心成员或文化管家,参与村支两委班子竞选。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文化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全市文化志愿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大决战,促进群众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民致富技能大提升、农村习俗风气大改进,以文化人、以文乐人、以文育人、以文富人的文化扶贫功能逐见成效。
编辑:刘建柱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