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16时左右,东航MU5802航班到达昆明长水机场。许多参加沪滇服务接力计划20周年纪念活动的上海老志愿者们并不知道,这次驾驶飞机将他们带回云南的,正是第8批赴滇志愿者韩琦当年带教的学生和超。“韩老师,我实现了梦想,从香格里拉的大山里走出来了。”
当一件事坚持了20年,它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1998年,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口帮扶云南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海团市委、市文明办启动了“沪滇志愿服务接力计划”。20年来,一批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奔赴云南迪庆、红河、普洱、楚雄等州开展医疗、教育、农技、社会建设等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云南一生一次,心系云南一生一世”,这些志愿者说,人来过,心就未曾离开。
为云南孩子打开一扇窗
“欢迎叶老师回家。”得知叶斌要回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一中看看,他的微信群就“炸开了锅”。近40人的群里,都是他教过的学生。从云南考入上海高校并在沪创业的刘宇还专门陪着叶老师从上海回云南“探亲”。
叶斌是第2批赴滇青年志愿者,距离他的志愿服务经历已经快20年。“您送给我的那台电脑,打开了我的互联网世界。”刘宇和叶老师回忆起往事。“以前我觉得上海离我太遥远了,真的是叶老师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叶斌离开4年后,刘宇从云南农村考入上海财经大学,之后踏入金融行业,如今在上海创业,小有成就。
“其实,云南的孩子也给我上了一课。”叶斌在当地资助了贫困学生,他们都住在大山里。叶斌家访,要坐3个小时的车,再划竹筏过江,然后爬山3个多小时,才到学生家。学生的家里不通电,都用煤油灯,床铺旁边就堆着粮食,甚至还和鸡鸭同屋。“很多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下读书,从不叫苦,我们志愿者要给他们种下希望的种子,叮嘱他们,读书改变命运。”
赴滇时,每批志愿者平均年龄为32岁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9%,高学历、高素质成为赴滇青年志愿者的入选标准之一。“上海志愿者”已经成为云南医疗、教育、科技、文化扶贫中具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品牌。
薪火接力做实事
20年志愿服务,也是一种薪火接力。对第14批赴滇志愿者赵勇锋来说,他的选择源于老志愿者的带动。
2000年,他还是同济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聆听了第2批赴滇志愿者高原医生的事迹报告会,深受感动。两年后,他成了同济医院的一名医生,又一次聆听了第4批赴滇志愿者李山珠医生的支医故事。“我也要去云南支医。”2011年,他终于成行,来到普洱市孟连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志愿服务。
赵勇锋到了当地医院后才发现,在上海医院里能做的手术,这里因为缺少仪器很多都做不了。他仔细观察医院的工作流程,发挥所长,为当地医生普及医学先进理念和知识。怎么做新生儿复苏、妇科常见病手术从腹腔切入怎么选择、如何严密缝合降低并发症……传授经验后,当地医生都跟着他学几招,医院新生儿感染率和患者伤口感染率均有降低。
据统计,20年来,上海医务志愿者主持参与各类手术6100多例,抢救危重患者2900多人,开设医疗讲座1200多次,每年平均下乡义诊50多次。志愿者为云南贫困学生捐款或联系捐款120余万元,捐助医疗器械、药品、电脑、书籍、衣物等各类物品价值350余万元。农技志愿者致力于农产品试种推广,还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助力脱贫攻坚。
志愿服务长久延续
这个暑假,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巡回指导教师李晶晶就没歇着。3个月前,她随第21批赴滇志愿服务队来到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普洱也是她当年读中学的地方。
李晶晶是支边二代,她的父亲是云南人,母亲是曾在云南工作的上海知青。暑假里,她对普洱的重度残障儿童“送教上门”,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治疗等。她所在的普洱分队发起公益系列活动“梦想教室接力计划”,筹建音乐教室和绘本角,“把上海的好做法带过来,希望梦想教室在我们离开以后,还能延续下去。”
这一次,第12批志愿者赵芸带着6岁的女儿去她当年支农的红河州看看。“女儿一直问,哪些黄瓜和哈密瓜是妈妈种的。”赵芸说,她还带来了适合云南山地种植的卷心菜、番茄等种子。结束支农的9年间,她仍然关注云南当地的农业劳作,对接上海蔬果收购商,向红河州小龙潭农科站服务的种植户提供农产品购销信息。
两年前,在一批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爱心石榴微店”上线了,为云南当地农户增收创收。“现在互联网方便多了,虽然不在云南,我们还能出一份力。”赵芸在朋友圈替云南种植户转发“吆喝”。
纪念,是为了传承和发展。为了促进更多青年志愿者参与云南建设,今年8月,沪滇两地共青团决定在迪庆、普洱、红河、文山四州市建设“沪滇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更好地推动这一接力计划可持续发展。
编辑:徐建华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