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打响党员志愿服务品牌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时间:2018-08-13 19:23:09来源:浙江日报

暴雨倾城时,他们主动走在抗灾前线;有老人走失时,他们第一时间开展地毯式搜救;需慈善救助时,他们奉献爱心积极奔走……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在哪里。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海宁爱心联盟志愿者。

海宁爱心联盟从几个人的小组织起家,如今拥有100余家成员单位、近5000名成员,成员中近一半是党员。这个爱心联盟为何能吸引众多党员志愿者?他们又发挥了哪些作用?日前,记者前往探寻这背后的奥秘。

“一张网”,传递爱心更迅速

这两天,海宁气温节节攀升,环卫工人张明芬却时时享受到清凉,“现在口渴不用跑回环卫站,在街边就有冷饮喝。”这得益于最近海宁街头出现的多个爱心冰箱。

上月末,盐官镇郭店农贸市场出现了海宁首个爱心冰箱,免费提供降暑饮品给环卫工人。爱心联盟综合党委书记金美凤把信息转发到了“爱心联盟成员骨干”微信群,群内有人提议,不妨设立更多爱心冰箱,让更多户外工作者受益。

爱心联盟先前成员单位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两年前,海宁创新成立了爱心联盟综合党委。“新形势下,要想更好发挥爱心联盟这样的社会组织作用,就需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做大做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海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496人的微信群由成员单位志愿者骨干组成,大多是党员,他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沟通、策划活动和协调志愿服务。增添爱心冰箱的提议一出,一呼百应。“我们商场就在街边,我来联系落实。”党员陈云飞立即回复,他所在的银泰百货是成员单位之一。“我也可以提供!”“加我一个!”……“散落”在海宁各街巷的商家成员纷纷响应。

“有了党委牵头,志愿服务摆脱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金美凤说。很快,摆满矿泉水、冰棍、牛奶甚至水果的爱心冰箱、爱心冰柜、爱心补给站纷纷亮相,成为海宁街头一道风景线。

项目化,提供服务更精准

硖石街道西山社区爱心教室内,120余个新居民孩子的假期已过大半。

“折纸鹤、做面团、玩游戏……每天都过得不一样!”9岁的“新二代”姚嘉兴掰着指头向记者介绍。

“微爱童行”是爱心联盟的品牌志愿项目,迄今已是第8个年头。该项目致力于为海宁新居民子女提供一个充实的假期,让家长们无后顾之忧。

从项目立项到做成品牌,离不开爱心联盟综合党委的强力统筹,政府部门和更多民间力量也参与了进来。26岁的入党积极分子沈国超是今年爱心教室的校长,主要负责项目的实际运行。沈国超介绍,项目背后不仅仅是300余名志愿者在行动,市委统战部、团市委、民政局、新居民事务局等部门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参与项目的志愿者也更加专业化,海宁职工学院教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高校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主要开展课程活动,社区志愿者则重点保障后勤。

党建引领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已成常态。“这既能让大家发挥自己特长更热情地投入志愿活动,又能更好地实现精准服务。”金美凤说,近几年,在综合党委助力下,“爱心护眼”“文明海宁一道走”“平安潮乡”等越来越多有特色的志愿项目大放异彩。

“朋友圈”,后备力量更强大

今年,潮乡救援队队长倪海东头上又多了一个新头衔——预备党员。“现在做志愿者更有了一种使命感。”他说。

潮乡救援队成立于3年前,由倪海东和几位企业家朋友自发组建,是爱心联盟理事单位之一。爱心联盟综合党委强大的号召力以及党员带头做志愿者的行为,给倪海东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有位老人走失,金美凤把相关信息转发到微信群里,10多个小时,党员志愿者们一直和潮乡救援队一起开展搜救。那次行动后,倪海东萌发了入党的念头。

“金书记,我想入党。”时隔不久,他找到了金美凤。今年7月1日,在爱心联盟综合党委的培育下,救援队成立了党支部。

“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愿加入到组织中来。”金美凤说,仅去年到今年,爱心联盟就成立了39个党组织。

“朋友圈”强大了,对接各种资源底气也更足。

不久前,海宁首个社工人才培养项目结束,爱心联盟综合党委趁机邀请上海、安徽等高校的教授们,为全市志愿者进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等专业指导。

7月初,泰国发生游船倾覆事件,事件中37人来自海宁。前方,海宁市委、市政府全力参与现场处置;后方,爱心联盟综合党委积极组建了“专业社会督导师+村社区工作者+相关部门力量”模式的专业团队,点对点开展3至5年的项目化帮扶。

社工督导师李杨所在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尽管成立才一个月,经爱心联盟综合党委统筹,团队白天忙着接触涉事家庭,晚上成员们开会研讨修改方案,救助正有序进行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以爱为盟,当前,我们就是要在同一座城,做好这同一件事。”金美凤说。(记者 王璐怡 市委报道组 沈鑫 通讯员 戴勤锋)

编辑:徐建华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