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8月7日讯(记者 朱李可)文化,激发着城市活力,体现着城市品格。近年来,吉林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文化大发展机遇,在构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向基层拓展、激发文化创造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民生建设品牌。围绕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着力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
专业品牌影响深远
吉林市歌舞团成立于1943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多年的精心打造,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国家级演出水平的艺术表演专业团体。吉林市歌舞团的舞蹈团队连续21年登上央视春晚大舞台,为吉林市“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大型原创大型民族舞剧《梦回乌拉》,是体现吉林市地域特色的舞剧,填补了吉林省大型舞剧的空白,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为在全国范围内挖掘、宣传和弘扬满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具有专业文化技能的队伍,不断参与吉林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吉歌”品牌已成为吉林新文化现象。
民间品牌深入民心
2017年,在吉林市第十九届“松花江之夏”广场文化周暨第四届市民文化节活动中,吉化老年艺术团近200名演员承担的大型原创情景歌舞《意象松花江》作为首场演出。大型原创情景歌舞《意象松花江》分四幕讴歌弘扬松花江文化,是有史以来吉林市第一部以松花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舞台作品。吉林市“松花江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周暨市民文化节,自1999年举办以来,至今已经连续进行19年了,是闻名省内外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曾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政府最高文化奖项——群星奖·项目奖。
“沿江风景线”品牌初显成效
为丰富江城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吉林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吉林市松花江文化志愿者沿江风采展示活动于2018年盛夏在我市松花江畔松江中路沿江一线正式启动,活动包括:器乐风采展示、声乐风采展示、广场舞风采展示、瑜伽风采展示、戏曲风采展示、摇滚风采展示、秧歌风采展示、书法风采展示、旗袍秀风采展示等10余种文化风采展示项目,这些项目的风采展示均由吉林市文化志愿者个人或团队自愿参与完成。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在整个松花江沿江一线从临江门桥头、头道码头、越山路交汇、珲春街交汇、和龙街交汇延伸到乌拉公园各交汇路口共设置了12个风采展示点,整个夏天,每个点都有志愿者个人或团队报名参与,充分发挥出协会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郊县品牌的提升,“五老”品牌具有典范意义
“五老”是指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蛟河市各基层关工委在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中,以“五老”为核心,采取报告会、讲座、座谈、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近20次。漂河镇关工委开展了“继承先烈遗志,争做新时代美德少年”主题教育活动,邀请老党员为学生讲解英雄事迹,感受革命精神;教育局关工委组织“五老”报告团成员为全市中小学校师生进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专题教育辅导;拉法街关工委组织拉法九年制学校开展“讲英雄故事,学革命精神,做红色传人”研学活动,组织师生参观拉法塔山烈士纪念碑,聆听85岁高龄的老战士谭锋讲解“拉新战役”史实;长安街关工委组织“五老”及部分学校师生参观蛟河市博物馆,重温蛟河历史文化。文明新风的盛行,从根本上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增强了全民的文明素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工程中,蛟河市逐步形成了“五老”工作的“八字经”,即“请”、“荐、“选”、“邀”、“聚”、“慰”、“培”、“奖”,这为更广泛地推广“五老”品牌打下良好基础。
紧跟时代节奏,“传习所”品牌形成体系
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吉林市依托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普遍建成“新时代传习所”,广泛开展“五传 五有 五助”活动。即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活动内容、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助扶贫、助扶志、助解急、助疏导、助润德。组建传习小分队,通过培训讲座、赛诗会、小品诗朗颂、歌舞、快板、二人转等多种方式进行宣讲。吉林市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建成“新时代传习所”1000个,组建传习小分队500多个,开展传习3000场次。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与新时代“传习所”结合,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这些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以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旨,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统筹兼顾的原则,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美轮美奂、寓教于乐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实现了高雅艺术进广场、接地气,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成为松花江畔广大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食粮。就实际效果来看,目前吉林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异彩纷呈,特色文化品牌初具规模。通过探索引入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为吉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蓬勃发展且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志愿者已成为吉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编辑:徐建华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