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志愿服务就是做好事,通过大赛,体会到志愿服务还有责任、要对服务对象提供实质的帮助,不能为了服务而服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6年志愿服务交流会(简称“志交会”)招商推介大会现场,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蚂不停蹄,蚁爱足行”项目负责人叶成龙深有感触地说。
日前,志交会招商推介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来自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市的80余个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近50家捐资企业代表等共计300余名代表参会。
团组织:“众人唱戏我搭台”
团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和制度化发展,为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团中央在研究如何将志愿服务提升到更加制度化、项目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的过程中发现,广州等地将项目、人力、文化等社会各方面资源聚集到一个平台的探索值得借鉴,对于如何破解团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一问题,推动志愿服务成为当代青年精神文明时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众人唱戏我搭台’的模式很好,我们借鉴这一模式,希望通过举办一个牵动全年工作,牵动省、市、县、乡和基层各级,牵动社会多方资源的活动,打造志愿服务的综合平台,实现项目展示、组织交流、资源配置、文化引领等功能,让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企业、公益机构、爱心人士和受助对象在这个舞台上都能实现公益梦想。”
于是,志交会应运而生,今年已是第三次举办,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该负责人说:“志交会坚持赛会结合,项目比赛是内容基础,展览交流是形式和手段。半年多来,通过自下而上各级比赛脱颖而出的志愿服务项目,都是优秀的示范项目,背后是大量的青年社会组织、庞大的项目团队和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并且吸引凝聚着大量社会资源。”
该负责人介绍,志交会是大时代大格局孕育的志愿服务大事件。志愿服务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共青团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产物,是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把志愿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专门作出部署,影响十分深远。
这次志交会,专门设计了志愿服务国家主题馆,集中展现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的部署要求,并通过主旨演讲、志愿服务高峰论坛、一线志愿者故事会、优秀项目路演、集中巡展、项目大赛颁奖礼等不同角度,把当今志愿服务理念、实践、制度、文化等“秀”出来,可以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志愿服务嘉年华。
他还指出,今年的志交会有不少新的亮点。“前期,我们专门设计‘志愿旗帜光耀神舟’活动,组织全国上千名志愿者绣制旗帜,通过天宫二号带到太空,神舟十一号返回时,再把这面全世界第一个上太空的志愿服务旗帜送到宁波志交会上交接、展示,进一步向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项目
通过大赛寻找出路
“蚂不停蹄,蚁爱足行”是浙江万里学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服务内容。
“我们目前主要通过3个模块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项目负责人叶成龙介绍,“‘爱的搬运工’顾名思义,就是将从城市征集到的书籍、衣物等物资运送到农村留守儿童手中;‘爱的耕耘者’则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开展公益演出,陪伴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看似简单寻常的志愿服务工作,对于一群还在校的大学生来说,真正要想做好却并不简单。就拿“爱的火炬手”来说,志愿者们需要根据当地民政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了解其家庭状况,形成反馈,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
“我们倡导每人每月捐出两块钱,每50人组建一个QQ群,推选专人将每月汇集的100元直接打到贫困留守儿童账户。也许就是一瓶水的钱,大家的力量加起来,却可以帮助一名留守儿童。”叶成龙说。
项目经过重重选拔,进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叶成龙说,感触最深的就是通过参加大赛对项目的提升。“一路参赛,各项准备、大赛培训等环节,对大学生做好志愿服务项目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5年之内,在浙江省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建100片足球场。” 在招商推介大会上,“梦想足球场”项目负责人周朝博现场做起了推介。
“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支援也在我们的计划之内。” 周朝博解释,“开展支教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有了足球场,还要对偏远贫困地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偏远地区的孩子圆足球梦。”
作为项目负责人,周朝博喜欢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这样的大型平台,在这里可以吸引更多志愿者的加入,寻求更多爱心企业的资金支持。
“通过良好的推广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项目,就能够争取到更大力量的支持。前两天,就有个爱心企业专门找到我们,表示愿意捐赠两个‘梦想足球场’。”周朝博开心地和记者分享,“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项目、爱心企业以及志愿者能够互相交流,帮助我们把志愿服务项目推广出去。”
爱心企业
“把志愿服务项目做透、做精”
对于爱心企业来说,除了在大赛提供的一系列展示中寻找中意的投资项目,参加类似全国性的大赛对于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也有帮助。
中信银行贵阳分行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已经走了7年。中信银行贵阳分行2009年入驻贵州之初,就成立了以分行工会和团委为主要成员的志愿服务团队,7年间累计捐款捐物达300多万元。2013年,贵阳分行在松桃二中成立了“新长城自强班”,通过多种方式为50名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和关怀,并于今年成功地将第一批资助对象送进了大学。
“高考前,我们还组织了主题班会,由分行行长带队走进课堂为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压力。”贵阳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每个志愿者有一对一的帮助对象,作为孩子们的大哥哥大姐姐,随时帮助他们解答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固定项目之外,他们还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这样有着多年志愿服务经验的爱心企业,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又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作为爱心企业的代表之一,贵阳分行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招商推介大会。会后她坦言,收获还是蛮大的:“之前对于志愿服务并没有全面地了解,通过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这个平台,对青志协的运营方式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也为如何把项目做透、做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与以往直接提供志愿服务不同,这次,中信银行贵阳分行换了个角度,将关注点放在了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身上。
“我们和团贵州省委、省志愿者联合会联合打造了一张‘志愿者联名卡’,以该卡为载体,通过共同开展公益基金、志愿者金融服务等活动,为志愿者搭建专业全面的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实现贵州省志愿服务的长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该负责人说,“比如为开通志愿者联名卡的志愿者免费提供一份意外保险,当志愿者通过联名卡向贵州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转账捐款1元时,中信银行同时提供10元爱心基金,该基金用于贵州省志愿者服务活动。”
“可能大众会认为,志愿者更多意味着奉献、倾注,但是作为银行,我们在关注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关爱志愿者本身,让他们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为他们的志愿服务保驾护航。”该负责人说。
宣传推介:“人人志愿+”
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精神时尚
宁波市是第三届志交会的东道主,作为承办方,团宁波市委在筹备此次大赛的工作中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的亮点之一在于志愿服务信息化方面的探索。”团宁波市委副书记钱雪华介绍,“此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我们在宁波志愿者网的基础上,特意开发了微志愿平台,通过互联网在手机上就能实现需求方和服务方更好的对接。”
此次志交会与往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招商推介会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分家”,时间前移。
“志愿服务需要宣传推广,需要赢得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搞志交会的目的之一就是动员全社会,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自娱自乐。”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前两次志交会来看,把招商推介会放在12月1日至3日中间,仅仅作为集中活动的一个具体安排,被“淹”进去了。他坦言,效果实际上并不显著。
“这次招商推介会前置一个月就是为了早发声、早亮相、早争取社会的支持,早点把我们的想法、中央的重视以及青年的期盼说出去,希望随着志交会脚步的临近,让更多人关注到志交会、关注到志愿服务、关注到合作,进而人人出一份力,把志愿服务事业向前推进。”
“评审环节朝着更公开、公平、社会化的方向推进了。”向倩作为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主任,全程参与了第二届志交会。对于此次志交会面向基层招募评审团参与项目大赛评审的做法,她很看好。
来自首届志交会承办方的吴俊,是广州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在他看来,大赛举办过程中,从项目希望借助平台筹资到项目主动筹资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依托互联网通过大赛组织机制的设立,给组织自我筹资提供了很多平台,同时由项目选拔的背书作为原则推动,对于组织自我筹资提供了保障。”吴俊还指出,此次宁波提出重点关注对后续项目的跟进评估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改进,毕竟作为第一届,只做到了对广东省内的项目跟进。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青春志愿行 共筑中国梦”的大主题下,本届志交会以“人人志愿+”为主题,将科技、国际、生活融入其中,旨在进一步倡导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人人能为,志愿服务不仅门槛低,而且是可进入国际化、科技化、人文化、生活化的精神时尚。
“更加系统化、常态化地开展志愿服务专题沙龙,针对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是此次宁波在筹备大赛中的又一项探索,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志愿服务文化在志愿圈中得到传播。”钱雪华说。
实习生 杜沂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编辑:徐建华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