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送好心人给李妮妮的看病钱
经常靠步行为困难户去送物资
老人穿上了过冬的棉衣笑得合不拢嘴
栾川县庙子镇龙王幢村13岁的李妮妮脚上有伤,爷爷奶奶用两轮车推着妮妮去镇上换药回来,刚好碰到来看望他们的张菊等人。上陡坡时,张菊背着13岁的妮妮走。记者许俊文摄影
□记者 蔡君彦 文 许俊文 摄影
她,从行走途中乐于助人的潇洒驴友,到全天候投身公益的铁杆儿志愿者,一次次奔走行善中,转眼已近19个春秋。
她,扎根鲁山山村2年多筹集善款建水窖,还惦念着栾川深山里小女孩的脚伤,聋哑老人的棉衣被褥,把爱心礼物送上门。
她,微信里发送深入走访时的照片,因公益结缘的256个微信群、3000多个微信好友纷纷互动,很多信任她的爱心人士主动委托她捐钱捐物,传递爱心……
她
从山外带来一大车爱心礼物
转弯,上坡,11月1日13时13分,一辆搬家公司的箱式货车,停在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村侯玉玲家的院子里。
“玉奇,快来,咱姐来了!”侯玉玲高兴地喊着弟弟,迎着从副驾驶室下车的张菊大姐,听说张大姐和几位志愿者还没吃饭,赶忙张罗着下饺子。
今年夏天,侯玉玲偶然结识张菊,见这位大姐主动帮患股骨头坏死的弟弟联系救助,她无比感激,便跟着张菊当起了志愿者,她的家,也成了孝慈志愿者服务队栾川分队的服务站点。
“吃饭不着急,先把车上东西卸下来,准备好,咱下午抓紧送。”凌晨5点多起来忙碌、赶一上午路的张菊,顾不上吃饭。
车厢内,装满汇聚多方爱心的暖冬礼物:有郑州爱心人士捐的米面油和挂面,还有闲置衣物、被褥、轮椅等,张菊和大家一边搬运大包小包,一边感念着好心人:“散装衣服是党员老妈妈服务队捐的。”“轮椅是王凤云老师买的。”“49箱过冬衣物是紫荆花园小区退休老教师王素真老师募集的,分装整理忙半夜。”此外,还有新羽绒服、新羊毛衫和新棉鞋,是不愿透露名字的姓胡的爱心人士捐的……
一大车爱心物品卸在院子里,堆成了小山。张菊认真清点一遍,提前计划好下午要回访的人家,米面油、衣服、被褥、轮椅等注意备好。
吃过午饭,开始赶路,要翻山越岭进深山,孝慈志愿者服务队栾川分队队长贺州接力,开着自家的皮卡车来帮忙。
她
帮她换好衣服,老人像孩子一样大笑
下午2时44分,经过一段崎岖山路,车辆在一条小溪边停了下来,小溪旁的山坡上,火红的柿子树下,是几间土坯房。
“上次来看,她就坐门口,这次还是。”张菊说着,和贺州、侯玉玲、邵骏飞等人一起,带着棉被、米面油、衣服等踩石头过河,来到衣着脏兮兮的老太太面前,老人的名字就叫“王哑巴”,不会说话,智障不认人,她的老伴儿杨社会智力也不正常,平日里对老伴疏于照料,大家来时,他正忙着在老屋旁的树上摘山茱萸。
“这是好心人捐的被子、衣服,天冷了,你操心帮她勤换洗,别让她冻着。”张菊对杨社会叮嘱着,弯腰帮老太太脱下脏衣服,换上干净的绒衣、粉红棉袄,棕色外套,脱下脏鞋袜帮忙穿上新棉鞋。
“笑了,笑了,看她美的。”侯玉玲多次看到老人坐在门口,这是头一回见她笑。
穿上新衣服新鞋,这位不会说话的智障老人,像孩子一样挥动胳膊,抬起脚,表达她的开心,咧嘴大笑。张菊看着她,笑着对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临走,她又拿出爱心人士托她转交给两位老人的300元爱心款,让他们改善生活。“我们走了,回头再来看你们哈。”大家挥手离开时,王哑巴仍坐在门槛上,咧嘴笑着。张菊和大家都明白,老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
她
接力背妮妮回屋转交罢礼物操心帮看病
当天下午,最远的回访对象是栾川县庙子镇龙王幢村13岁的李妮妮家。妮妮的爸爸2008年因交通事故不幸离世,妈妈也改嫁了,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我和张姐上次来看妮妮时,看到她脚上的窟窿,心揪着疼。”志愿者邵骏飞说,听妮妮的奶奶讲,妮妮小时候因手术伤了神经,大小便失禁,下肢知觉受影响,妮妮脚上的窟窿是被老鼠咬伤的,由于治疗不及时,孩子一走路伤口很容易流血。
这天傍晚,两位老人用两轮车推着妮妮去镇上换药、取药回来,刚好碰到来看望他们的张菊等人。该上陡坡了,张菊背着13岁的妮妮走了几十米,累得气喘吁吁,志愿者贺州等人接力,把妮妮背到了老屋前。
大家带来的爱心礼物,让妮妮和爷爷奶奶无比温暖。有好心人送给妮妮的轮椅,有两件新羽绒服,还有10多个漂亮的头饰等,张菊帮妮妮戴好头饰,换上新衣,71岁的爷爷李保才高兴地夸“好看”。
“这是社会上爱心人士捐的,给妮妮买药,你们二老也补补身体。”张菊掏出途中取的2800元现金交给老人说,这是好心人看到她微信里发布的妮妮和爷爷奶奶的情况后,托她转交的爱心款。同来的志愿者邵骏飞也转交了关爱儿童安全基金的1000元爱心款。
张菊还主动说起为妮妮申请救助看病的事,“资料已经发北京了,等专家会诊后再看下一步该咋治。”听她这么说,老人连声道谢,妮妮也一脸期待,“见到阿姨好开心。”搂着张菊阿姨的脖子上坡时,妮妮感受到妈妈般的温暖。
她
3000多位微信好友助她在路上
“都是缘分。”与张菊老师相识,以及通过张菊汇聚点滴爱心帮妮妮,在贺州看来,都是善缘。
贺州说,当地大多数老百姓生活日益改善,也有部分家庭因疾病、意外变故等生活艰难。他通过帮助妮妮结识张菊,发现对方做公益特别踏实,大家志同道合,商议后成立孝慈志愿服务栾川分队,希望能帮更多人。
在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平顶山、许昌、洛阳、新乡、周口、驻马店、南阳、天津等地8支孝慈志愿服务分队相继成立。
鲁山县的下汤镇、四棵树乡、赵村镇、土门乡、瓦屋乡……仅鲁山县,张菊张口就能说出一长串名字,这些都是她走访过的地方,在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她曾“扎根”两年多,如今每次回去,村里老人会亲切地说:“闺女回来了!”
扎根在杨家庄村,也是缘分。2013年6月的一天,张菊根据志愿者提供的信息,来到地处伏牛山深处的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山高路远,村里很多人在外打拼,留下的600多人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散居在周边的山坡沟壑中,出行不便,靠天吃饭,吃水也是大难题。为深入走访,张菊在杨家庄小学住下,一住就是两年多。
走访期间,她通过微信等发布见闻,与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对接、互动,努力帮这里的人们排忧解难。通过她牵线搭桥,一批批爱心衣服、粮油、学习用品以及爱心款等,如暖流般注入杨家庄,帮助杨家庄及周边村子的父老乡亲。为帮村民们解决吃水难题,去年,她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帮助下,帮村民们建造了9座水窖,如今,这个有1400多口人的村子,村民们再也不用找泉眼挑水吃,有了水窖铺设管线后,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用。
当村民称赞、感谢时,张菊总一再强调:要感谢全国各地那么多好心人帮助。而张菊的微信,就是一个暖意融融的爱心网络,她有3000多个微信好友,加了256个微信群,几乎都和公益慈善相关。
为什么这么多人信任她,愿意通过她传递爱心?张菊说,主要是因为社会上好心人多,有人没时间深入下去帮助人,也不知道哪些人需要帮,大家看到她深入基层走访时的所见所闻后,时常会主动联系她想帮一把。而她,也很珍视这份信任,及时转交爱心礼物后,再通过图片等方式反馈,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信任她,愿意通过她献爱心。对此,张菊心怀感激。
她
从独行侠到公益达人停不下来的公益路
掐指算来,今年,已是张菊从事志愿服务的第19个年头。多年来,她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原型。
张菊的老家在周口太康,1967年出生的她,早年在郑州经商,也是我省最早的驴友之一,她喜欢亲近自然,曾背包去过青海、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尤其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挑战自我。途中,善良的她发现处境困难的人,总是倾囊相助。1997年,她索性把生意交给家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渐渐地,她从自己寻找弱势群体、自己拿钱救助的独行侠,成为汇聚多方爱心的公益达人,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而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
2012年,她加入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者服务队,2013年任队长,成了全天候的志愿者,带领队员们开展扶老、助残、救孤、助学、济困、寻亲、赈灾等各项公益活动。多年来,她奔忙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偏远山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孩子、重病患者,重点寻访身处困境中的儿童,进行救助;出现在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活动现场,出现在医院一些重病患者的病房外……
因此,在家人和很多小伙伴眼中,她一天到晚忙不停。
《为了谁》的制片人刘刚,也是一位公益达人。2014年,他在鲁山的一次孤儿走访救助活动中结识了张菊,被她的无私大爱和默默奉献感动,萌发了以张菊为原型拍摄关注志愿者电影的念头。据了解,该影片有望在12月初在全国公映。
“我不希望自己被关注,而是希望更多人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张菊说,多年来,她感谢家人和各方爱心人士的支持,更希望继续踏实低调做公益,如她的微信名“心愿”,汇聚多方爱心,让更多孩子的童年多一份快乐,让更多老人的晚年多一份幸福……
张菊的微信签名,是她常念叨的一句话:慈善之道人愿行,各人目的道不同,不言身前身后事,奉献只为心平衡。“我停不下来,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我。”当有人说她当志愿者“上了瘾”,张菊这样笑着解释。
编辑:徐建华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