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报道,如今,个人信用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但现有的个人公共信用档案中,违约、欠缴等各类监督信息较多,正向信用激励较少,大批量的志愿服务信用信息更是空白。而这一空白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夕被上海首度打破,志愿者们在今天将收到一份特殊“节日礼物”。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努力,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与市发改委信用处、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共同合作,在个人公共信用档案中增设“公益类”科目,并成功导入首批128万条志愿服务信息,作为正向信用激励,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响应民声 将志愿服务纳入正向信用激励
将志愿服务纳入正向信用激励,源自于众多志愿者的心声。早在今年3月,在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与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中,有一项调查为“志愿者认为对提高志愿者服务积极性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令调研组始料不及的是,在信用激励、表彰激励、求职求学服务证明激励、物质鼓励等六大选项中,选择“志愿服务时间计入社会信用体系即信用鼓励”的志愿者比例遥遥领先,达到43.7%,而其他比例均在15%以下,选择物质鼓励的只有5.3%。
“志愿者对于信用激励的呼声如此之高有些让人意外,但也让我们觉得有责任为志愿者去推动信用激励的工作。”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副处长俞伟说,在报告发布后,文明办和信用办、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三方沟通后,一拍即合,共同确认将本市志愿者服务的记录纳入信用平台,同时,在信用平台已有的监管类、登记类、资质类、违约类和管理类等信息科目的基础上增设“公益类”科目。
“诚信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上海倡导的城市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在信用惠民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希望将志愿服务信息纳入信用平台后,不断增强市民对信用的获得感。”市发改委信用处工作人员说。
首批导入137万条信息 探索公益贷款、表彰等事项
经过多方长达半年多的努力,首批志愿服务信息已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夕成功导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成为一份给志愿者的特殊“节日礼物”。
据了解,首批导入的信息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符合一定志愿服务时长的注册志愿者服务信息,其中还包括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服务信息,在信用报告中以志愿服务小时数记录。第二类是获得过全国、市、区县级以上的杰出志愿者、优秀志愿者信息,记录信息包括来源部门、荣誉名称、发证单位和发证日期。
据统计,首批导入的信息总数超过128万条。上述信息均设置为公开信息,志愿者本人及拥有查询权限的机构可通过诚信上海APP、上海诚信网等直接查询,也可以前往市区各个信用中心服务网点查询。同时,入库的数据信息还将每年保持定期更新。
信用报告中开创正向激励,能为志愿者带来哪些获益?对此,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建设初期,考虑将志愿公益服务记录作为对自然人诚信的一个加分项记载在其信用档案中,便于自然人未来在出国深造、融资借款和评选表彰等事项中能有所获益。”同时,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青年报记者,除了“查信用”,还能“享信用”,志愿者可以享受到上海图书馆、市民云、i百联、春秋航空、途虎养车等一系列的互惠活动。而对于很多市民提出的“信用修复”功能,信用中心表示正在探索过程中。
“志愿服务记录是直接体现志愿者的个人诚信的一个具体指标。通过将志愿服务记录与信用系统对接,将志愿者的具体服务行为纳入其个人信用记录,是对志愿者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以及全国《志愿服务条例》的要求。这将有助于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同时,实施这项工作也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的志愿者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数说志愿
2017年实名注册志愿者350万
志愿服务组织2.1万多个
志愿服务项目14万多个
累计服务时间2.34亿小时
编辑:徐建华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