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志愿服务“造血”功能?武汉这样做……

 时间:2018-01-02 11:36:23来源:武汉文明网

近年来,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在我国蓬勃开展,热心公益事业,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许多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遭遇了资金、人员、品牌打造方面的瓶颈。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武汉市积极培育优秀的志愿服务品牌,鼓励和吸引更多人力、资源投入其中,激活志愿服务“造血”功能,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支教火把15年不熄。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资金“造血”志愿服务添活力

志愿服务活动倡导义务免费为服务对象提供扶持与帮助,但同样需要经费支持,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和项目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此,武汉各志愿服务组织以众筹、义卖等多种形式解决运营成本问题,激活自身“造血功能”,使志愿服务活动焕发生机、长效运行。

首义美好食堂以“10元3餐”的标准,为65岁以上孤寡、空巢、高龄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图片来源:大成武昌微信

经营“爱心”汇集多方支持

为倡导关爱小动物,日前一场“校园不养宠”的宣传活动“席卷”武汉市近20所高校。活动中的义卖环节吸引众多学生参与,义卖所得全部捐给纯公益性的流浪宠物救助保护组织——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还推出了小动物台历等周边产品,不定期举行义卖活动,得到众多爱心人士的支持。

在武汉市首义路街,志愿者在街道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可换成“积分”存入“首义美好时间银行”,兑换其他志愿服务或饮料等小商品。“首义美好时间银行”保障运行养老服务项目——“首义美好食堂”,以“10元3餐”为标准,为辖区内65岁以上孤寡、空巢、高龄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而提供这些服务的是由街道各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先进党员和群众骨干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社区居民通过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在线公益平台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捐款。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众筹行善搭建多元平台

在武汉市南湖街举办的“了不起的居民”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大赛中,共收到了72个项目,主体范围来自高校、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其中,许多项目经过深入的社区调研,不仅契合城市建设还非常贴近居民生活,很接地气。

联动“互联网+”,2017年7月7日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在线公益平台在汉正式上线,并启动“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在线募捐活动。多家爱心企业、爱心机构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居民通过在线公益平台捐款,截至当天12时,善款总额突破60万元。

人员“造血”志愿服务传帮带

迈入常态化、长效化的志愿服务,仅凭一两个人的一腔热血远远不够,需要大批志愿者和志愿团队的有力担当。从吴天祥到全市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再到5万多志愿服务组织、140余万志愿者,武汉正在成为一座“志愿者之城”,“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正成为武汉市民生活方式。

在道德模范的引领和带动下,许多普通市民加入“武汉好人圈”团队。图片来源:武汉好人圈

道德引领放大好人效应

在武汉市,有一个由民众自发组成的公益团队——武汉好人圈志愿服务协会。吴天祥、王争艳、董明……一个个名字、一座座道德丰碑,这些从武汉走出的全国道德模范,都是“好人圈”的核心成员。“网”聚正能量,接力一城好人。在道德模范的引领和带动下,许多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加入“武汉好人圈”团队。

志愿服务不仅要帮扶受助者生活上的困难,还要抚平受助者心理上的忧虑,这是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谈心吧”服务的所有志愿者的心声。几年前家庭经济原因让居民吴淑珍一家背上重担,社区志愿者得知此情况,不仅给予经济上的援助,还每日陪伴开展心理疏导,让吴淑珍一家走出了阴霾。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联动全国社区。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活动号召壮大好人队伍

公益活动是聚集人气的好方法,武汉市各具特色的公益活动成为市民为生活加点“料”的新常态。2017年“世界艾滋病日”期间,“爱滋徒步”武汉站活动在沙湖公园举行,200余位网上应征的志愿者以徒步的方式现场筹集善款,用于资助生活贫困的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除了组织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志愿者们也在交流活动中传递着道德力量。近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华师故事”展映会中,该校“洋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非洲留学生帕特,上大学时曾是爱心社社员、毕业后也一直助学的校友谢先军,及其他热心公益的师生先后讲述自己的志愿故事,通过现场展映和网络直播,引起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品牌“造血”志愿服务拓新路

品牌意味着高水平和高美誉,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在良性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铸就品牌。近年来,武汉市积极在理念、制度、行动等方面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使志愿服务不只停留在“活动”,而成为一种日常的行为规则和行为常态。

大学生与社区结对共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明确理念营造公益文化

近年来,武汉市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从开展志愿活动时着统一的小红帽、红袖章、红马甲,到定制专属的logo、口号、旗帜、文化衫等,小小的仪式感将志愿意识、志愿行为、志愿公约等延伸为公益文化、品牌文化。

公益文化、品牌文化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扎根基层、情系西部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就是其中一例。15年前,华农学生徐本禹放弃读研机会,奔赴贵州在大山深处义务支教。一路跋涉,一路艰辛。从一个人,到111人的支教团队;从一个小学,到黔鄂三地四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入选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事迹改编为话剧、歌曲,支教火把,15年不熄。

长江救援志愿队民兵连进行溺水急救训练。图片来源:东方网

科学管理塑就公益品质

为推进志愿服务在实施阶段的精准有效,志愿服务岗前培训在武汉兴起。武汉科学技术馆每个季度都会招募志愿者,都会开展志愿者培训会。培训老师由武汉科学技术馆展教部的优秀员工担任,主要围绕志愿者的基本素质及相关知识,志愿者的礼仪常识及上岗须知,优秀志愿者经验分享等方面展开。

以专业救援技能和设备在江流中托举生命,武汉成立了一支长江救援志愿队民兵连。成员全部由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中具备正式救援资格的队员中选拨,增配了救生艇、冲锋舟、无人机、对讲机以及用于急救的医疗器材等装备,并按连、排、班、组各个层级进行划片分点的网格化管理,还增设了长期值守点和值班室,成长为一支有着特殊技能、能应付突发状况的民兵志愿队伍。

激活自身“造血”功能是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永葆生命力之根本。从火柴到火苗再到火团,武汉市志愿服务工作在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过程中,广泛传递爱与温暖,照亮远大前程。

编辑:徐建华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