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志愿服务激发民间道德力量 德清医院活跃着一群红马甲

 时间:2017-12-25 09:36:54来源:浙江新闻

入冬后的傍晚,夜色沉得特别快。近日晚上6点半,记者来到德清县人民医院急诊室,这里人来人往,一片忙碌。突然,门外驶来一辆救护车,医护人员赶忙上前,将病人小心翼翼地从救护车抬上担架车,推进急诊室。白大褂之中,有几个穿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格外显眼,那是来自德清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急诊陪护组的陈方云、从善珍、柯国伟和袁松芳。

晚上七、八点是急诊室较为忙碌的时段,送来的病人情况往往也比较紧急,有些因突发事故送医的病人还没有家属陪护。面对这些问题,德清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成立了“急诊陪护365”志愿服务项目,以疾病检查指引、体温测量、抬担架等方式奋战在医院急诊救护的第一线。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天晚上6点半到9点,人们总能在急诊室门口看到那抹温暖的红色。

“哪位义工有空?麻烦把这位病人送去拍片!”“我!”护士长话音刚落,陈方云立刻应答。她是“急诊陪护365”的项目负责人,在这里已经服务了5年时间。

“这边走,先去放射科!”这是一个刚遭遇了车祸的轻伤员,不用医生多说,经验丰富的陈方云就已知晓其检查的流程。“先照CT,再是X光和B超,最后给医生看片子,不用担心,不会有事的。”一路上,她不停地和病人及家属沟通,安抚对方情绪。把病人送进检查室后,陈方云默默退出来,站在门口静静等待。

据介绍,义工上岗前都要接受技能培训,除了了解基本的救护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在能帮上忙的地方尽量搭把手。“但专业的检查和治疗还是交给医生,我们就不添乱了。”陈方云微笑着说。

十分钟后,CT室的门打开了。“X光是在二楼,来,走这边电梯!”还没等家属反应过来,陈方云已经推起病床,熟练地指引下一个方向……送这位病人做完各项检查,等到陈方云再次回到急诊室,已经过去了大半个小时。

“请问这个自助挂号机怎么操作?”“什么时候轮到我的号啊?”“哪里可以测体温?我家孩子发烧了!”急诊大厅里,依旧有病人或家属不停过来咨询。陈方云顾不上休息,立刻又加入其它3位义工的队伍,帮着指路带路、维持秩序、安抚家属,奔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

据悉,急诊陪护组目前共有100多位义工,每天都有3至4人到德清县人民医院提供服务。如果遇上突发状况、人手不够的话,只要在微信群里喊一声,住在附近的其他义工马上也会来帮忙。

“在德清,像这样的志愿服务组织共有70余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超12万人,年均服务时长近38万小时。”德清团县委副书记朱超介绍,德清持续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积极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建设,探索形成“共青团搭台+社会组织唱戏+团员青年参与”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打造出“急诊陪护365”“山鹰救援队”“莫干山小导游”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

另外,德清多部门联合出台《青年守信联合激励措施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为优秀志愿者提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体现对志愿者的尊重、重视和对志愿精神的倡导,在全社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激励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朱超说。

记者走笔:

好人好报 永续流传

急诊室里可见世间百态,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往来穿梭。在这个生与死、健康与病痛激烈较量的战场,红马甲们没有工资和奖金,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依旧热情、执着地奔波在最前线。

陈方云是一名会计,从善珍是车间工人,柯国伟开着一家服装公司……红马甲们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但当他们站上服务岗位,却汇聚起了巨大的正向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如何规范志愿服务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道德力量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出台志愿者表彰激励机制、加大志愿服务经费保障、建立志愿服务保险制度……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让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得到来自社会的积极反馈。

志愿者服务社会,社会激励志愿者,愿“好人有好报”的良性循环永续流传。

编辑:徐建华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