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志愿服务小分队全家福
在知行交流苑分享志愿服务经历
天使助飞志愿服务活动
牵手乡村学校少年宫志愿服务活动
“田园行”志愿服务活动
国庆长假刚过,北师大南川附属学校的老师苟宝林就拿着返乡的车票来到了校长办公室请求报销——原来,苟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可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探亲卡”。
这是北师大南川附校探索“党建+”的一个创新。党建如何落到实处?该校用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以此凝心聚力。
填补空白的点睛之笔
北师大南川附校是南川区唯一一所民办学校,也是一所去年才开始招生的新学校。因为新,各方面工作均处在起步阶段,党建工作自然也滞后。
于是,该区互联网信息中心副主任杜昕星走马上任,成为区委组织部派驻该校的“第一书记”,助其整改。
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杜昕星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该校“党建+”重点内容。“北师大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党员带头成立乐善志愿服务队,带动更多团员、少先队员、家长参与进来,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培养师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这也正契合了北师大的教育教学理念。”杜昕星说。
这个做法也得到了该区教委和团区委的点赞与支持,“事实上,未成年人志愿服务是我们一个较大的空白,所以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南川附校通过这样的探索,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为区里其他学校探路。”团区委副书记唐继友说。
眼下,南川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区,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于是,带着众多期许的目光,北师大南川附校的探索就此起步。
党员带头组建乐善团队
如何紧扣党建主题,在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呢?
学校有20多名党员,40多名团员,以及数百个少先队员,联系到这个实际,学校决定1名党员带头、3名团员跟进、N个少先队员及家庭广泛参与,分别组成乐善助老志愿服务队、文明行志愿服务队、“1+1”帮扶志愿服务队、牵手乡村学校少年宫志愿服务队、天使助飞志愿服务队等9个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期评选表彰先进,在全校倡导弘扬“奉献、友善、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从而形成“党建+团建+队建+家庭”的模式,以此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为了鼓励老师和学生参与更多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机制。超出服务时长后,教师志愿者服务2个小时,可兑换物品卡一张;累计服务4个小时可兑换学习卡一张,学校将为其提供外出学习参观一次;累计服务6个小时,可兑换电影卡或探亲卡一张。同时,根据不同的服务时长,学生志愿者可兑换免作业卡、邀请卡、角色卡、折扣卡等等。
为何有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兑换物品?
“在讨论这个机制的时候,我们让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充分参与进来,倾听他们的意见。”杜昕星说。有老师提出学校地处新区,生活不方便,可否兑换一些生活用品;也有学生提出,有些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可否兑换免作业卡等道具;还有学校考虑到老师们来自天南海北,回家需要不少路费,于是增设了探亲卡。
这样的设置,让老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大增,目前该校师生不足千人,但志愿服务队的总人数已达300多人,占了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全校师生合力向善的局面正在形成。
多样化活动凝聚人心
志愿服务必须依靠活动来支撑,从9月以来,北师大南川附校已连续走进敬老院、特教中心、农村田园、乡村小学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让不少师生乐在其中。
前不久,“天使助飞”志愿服务小分队来到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和孩子们联谊,这让不少学生大开眼界。“没想到他们虽然肢体或者智力上有残疾,但是那么乐观、那么积极,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是真善美,总是觉得概念有些空洞,见到了这些特殊学校的同龄人,才有了些实实在在的认知。”八年级三班的邓雅文说。
八年级二班的黄家乐参加了葡萄园除草和到乡村少年宫互动2次志愿服务,让他感触很深:“以前觉得志愿服务无非就是献爱心,感觉没什么意思,而切身感受后,觉得它能提供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帮助到别人,何乐而不为?”
老师们也感同身受。负责“田园行”志愿服务小分队的蒋蓉老师表示,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通过一些结合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检验书本上的知识,还能拉近师生们的距离,让老师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可谓教学两相宜。
甚至连家长们也深有体会。9月15日,北师大南川附校七年级学生周靖哲和父亲周佳玉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到敬老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随后的日子里,周佳玉明显感觉到了儿子的变化。“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以前他在家里从没做过家务,回到家就是玩手机、电脑。但是到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后,尽管他也没有主动做家务,但是我们让他做点什么,他都很乐意去做。”周佳玉说,希望学校以后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责任和奉献的意义。
“我们当然要深耕志愿服务,把党建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志愿服务常态化、多样化、品牌化,不断砥砺师生的品行,让文明之花在校园常开。”杜昕星表示。
吴黎 王静 荣瑞瑞
图片由南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徐建华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