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坐夜 赴一场传统之约

 时间:2016-09-12 23:48:49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你以为,过了迴龙桥,喝了拦门酒,听了小伙儿的芦笙,对上了妹子的眼神,就算入了侗家吗?

  笑话。文图/喻添旧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穿越黔桂湘交界的崇山峻岭,颠簸于漫长的狭窄国道和短暂的高速公路,看着窗外的层峦叠嶂变化无常,在并不是充满神秘传说的湘西州的湘西地区,是从宋朝起便成为往返西南大通道的通道县。而距离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芋头侗寨历史,即便相比“通道”的得名久远而言显得微不足道,也已经承受了至少600年的风雨。如今,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寨,代表着现代化通道县的传统留存。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27岁的杨友欢和30岁的杨团花并不是姐妹,却因为生活的机缘亲如姐妹——她们都是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人。对于今天的侗族年轻人来说,手机和外面的世界同样诱惑深重——就像侗寨传统的男女交往之道对于游客的诱惑。很少有人下得了决心,花费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拜师求艺,每天怀抱琵琶或牛腿琴进行千百遍的练习。如果心存成业出徒的直接目的,这个练习的过程将更加枯燥无味。

  团花的父亲是侗歌传承人,她没有继承,而是选择了自己更加热爱的琵琶歌。

  如今的诸多侗乐如侗族大歌、琵琶歌、牛腿琴、芦笙、箫笛、侗戏,传承人并不依赖家族延续。必要的勤学苦练和百里挑一才是唯一标准,而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是侗语歌曲的新创力。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的侗歌记录,大多借助汉语拼音,用侗语写歌唱歌,是侗乐传承最有意义和体现原生价值之处。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初入侗寨的游客,常常沉浸在声色味的多重感官刺激中。即使你对好听到瞬间洗脑的“欢迎你到侗寨来”不感兴趣,也绝逃不过侗妹多彩的衣裙吸引。侗族姑娘常穿主体为发紫的黑色亮布衣,领襟和袖口多是鲜艳的几何图案或红绿花朵,腰前一块带流苏的绣工精细华美无比的围兜。

  这样的服饰在苗壮土等西南诸多少数民族中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只穿超短裙,因为我(们)腿长。”侗妹友欢对我说。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我曾反复提及过,“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原始文明积累阶段,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出口都单纯匮乏,人所关注的脱不开食色性也”。食的表象是分享,性的表象是调情(说是情调也可以),但不约而同的,这二者在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以颇具仪式感的群体活动形态呈现。食和性被歌颂被延存,进而被加进规则化的“条款”,成为种族共守的文化传统。在“解放人性”和“脱去虚伪”这件事上,“化外之地”和“国之中心”到底哪个更先进一些则不言而喻。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侗族人常说“歌养心,饭养身”。糯米是寨子里最有魅力的食物,在大山之中的生活里,这既能增强饱腹感,又香甜可口的原料被制成孩子最爱的糍粑。蒸好的糯米放入木舂中,用长槌反复击打,直到米筋弹黏成为整体。这个过程常在寨子里的鼓楼里进行,那里是侗寨里自古重要的公共议事场所。

  打好的巨大糯米团捏成小圆块,裹上豆面或糖粉,就是可以直接食用的糍粑了。对于离家在外的侗族人来说,糍粑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另一种糯米的变体是油茶,制成的工序更为复杂。同样蒸熟的糯米,需要经过晾干的过程。干燥的熟糯米下油锅炸成香脆的米花(实际上这样就已经很好吃了),盛入碗中后同时加入豆沙馅,浇入预先煮好的茶汤便可以吃了。如果是待客,主人家会只奉上一根筷子,取意一心一意——还好,即使不用筷子,油茶这种东西也是可以一饮而尽的。

  在物质缺乏的岁月里,侗人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创造了合拢宴这种待客法。一家来客,全寨招待,粗犷不羁的侗人,由此保持了餐桌上鸡鸭鱼肉的丰富性。当然少不了酒。在侗族人的餐桌上,千万不要催牛逼说自己是个能喝的客人。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无论是“游方”、“走婚”,还是“坐妹”、“走妹”,(西南)少数民族的男女之道虽然名称不同,但都透露着自由选择的婚恋观。在通道县的诸多侗寨中,尽管“一见钟情”依然浪漫地被青年男女期待着,但对男性力量的崇拜与挑选却是婚姻更重要的考核指标,这似乎借由了传说中的”侗人尚武“的文化传统。在侗族的“夜生活”里,类似的男女相处(相亲、约会、搞对象)情节被称为“坐夜”,这显然听起来比“游方”更能检测男方体力的优劣。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而与其它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是,侗族小伙子要想完成坐夜,第一要务是背着乐器攀爬心仪姑娘家的寨楼——很难想象巨大的芦笙会成为谈情做爱的配套工具,于是琵琶或牛腿琴便脱颖而出了,这也是琵琶歌所涉及内容十之八九都与爱情有关的原因——寨楼都上不去,就只能回家做做农活了。是的,耕地拉犁做得好的话,在侗族男女相亲之时无疑也是可以加分的。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行歌坐夜 赴一场食色性也之约

  当然没人会允许奇怪的陌生人随便爬到自己的家里来。行歌坐夜的男女双方通常都是已经相识的,或由家人朋友推荐上门。虽然坐夜当天男女双方各有三五好友相伴,又有女方家长迎客进门,却也都会给主角安静独处的空间。据说如果坐夜三次还没有发生什么让人害羞的事情,也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了。如果发生了什么,则皆大欢喜,姑娘穿上最华丽的盛装(依然是超短裙),佩戴图案繁复的银制饰品,将头发的斜髻束成正直,宣告终身大事已经完成。

  作为通道芋头侗寨最才华横溢的演员,团花和友欢每天都至少一次地,在弹奏她们热爱的琵琶歌之后,扮演待嫁闺中的新娘,为猎奇的游客带来坐夜演出。享受快乐的代价是被灌入一大碗米酒,缠上沉重的头巾后,“勇敢的”游客被杨家姐妹的“兄弟们”上下抛动,伴随着芦笙的彻响,抬入木楼上的闺房——这同样需要体力,对于抬人者和被抬者都是如此。然后音乐戛然而止,整座木楼的灯光熄灭,仅剩“怯懦的”游客隔空的无尽遐想,无处疏解来自人之初的原始欲望(愚妄)。

  “如今的寨子里,还有真正的,真正的,坐夜吗?”我像一个庸俗的游客般(我就是)问友欢和团花。

  在芋头侗寨千古的神秘空气中,她俩笑而不语。

编辑: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