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指尖公益”开花

 时间:2017-06-19 14:04:33来源:光明网

腾讯公益平台十年累计获得捐款18.9亿元

互联网让“指尖公益”开花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

“过去十年,中国人均GDP从2007年大约3000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860美元,跨越3000和8000美元两个门槛。人们从步入小康,到消费升级,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幸福。过去十年,腾讯公益平台累计捐款18.9亿元,1.1亿人次,参与QQ和微信捐步已达2.9亿人次。”6月13日,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表示,腾讯公益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众慈善筹款平台。

透明、科技、连接成互联网公益基因

陈一丹表示,透明是互联网公益的第一个特点。传统的公益模式存在信任风险,受助方、捐赠者、公益机构,三方没有办法建立连接,信息流通不畅。而互联网能够将三方信息打通,使捐助资金从筹集到去向全程透明。透明使得公益参与者的身份重构,每一个捐赠者也是监督者,同时还可能是传播者、劝募者。“互联网平台、捐赠人、公益机构、企业与受捐赠人五方正在逐渐构成一个完整的公益生态。”

十年以来,通过多地、多点、多项目的连接,互联网公益使传统的慈善捐赠方式去中心化,各种公益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方式,并通过社交熟人网络,将公益慈善行为的影响力成倍放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改变了中国公益生态。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最大推动是让公益人人可及,让公益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公益的门槛,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与会专家表示,2014年,互联网将社交因素注入公益,并结合移动支付方式使网络公益平台获得高速发展。从此,人们再也无需记录受捐账号、到银行柜台、填写各种汇款单据,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帮助别人,并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善款使用进展。

来自优图实验室的高级产品经理周可箐在分享中提到,腾讯技术团队利用海量人脸检索技术,让AI助力公安、公益寻人,目前与福建省公安厅联合上线的“牵挂你”平台已经成功找回67名失踪人口。

98%的善款已来自移动端

2017年,恰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十周年,腾讯基金会首度披露十年十大公益发现,比如在行业趋势方面,移动端捐款占比已达到98%,单次捐出金额在100-999元的总额占比突破50%,科技让人更慷慨;而对公益项目而言,透明度决定了筹款量,“催泪弹”型的项目则更容易受关注;从用户画像看,70、80、90后捐赠习惯差异明显,80后成公益价值观分界线;从地域分布看,经济指标与捐赠指标成正比等等。这些洞察让很多公益人士对未来公益项目的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

对于单次捐出金额在100-999元的总额占比增长迅速这一“意外发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十周年报告》白皮书中分析称,除了移动支付普及、“指尖公益”的流行所带来的便利之外,也恰恰是因为互联网公益平台在不断变得透明和可追溯,从而让人们的信任能有所依托,变得越来越乐善好施、更乐于慷慨助人。

“让80%的中小型与草根公益机构,让更多小而美的公益案例,都能通过努力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腾讯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表示,将在未来帮助更多公益机构做出改变。

互联网让“指尖公益”开花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现场

投入20亿资源赋能中国公益生态

陈一丹透露,腾讯将推出“创益计划”,首期将提供总额价值20亿元的广告资源,搭建一个囊括公益机构和项目、创意团体、广告创意评选机构以及大众在内的平台,激励多方在充分互动中产出优质的传播成果,帮助公益机构和项目提升公益创意的展现能力。

“相信‘创益计划’所搭建的平台,将让创意力量、广告技术能力与公益更好地融合,不但进一步提升公益行业,更能得到全社会的回响。以创意、社会心智为推动力,让社会变得更正向思考、更加善意、更加美好。”陈一丹说。

这也是腾讯公益从作为公益平台的“连接器”,到营造公益生态的“催化剂”的一次主动探索。

互联网如何让公益不再“难”

来自全国各地一线的60位公益机构负责人参与了峰会讨论环节,并从公益的公众参与、行业人才建设、品牌项目构建、社会企业责任、公益创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认为,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公众劝募的成本,互联网募款平台可以借用技术优势,将平台用户转化为捐赠人。

免费午餐基金创始人、知名公益人士邓飞则关注县域公益机构的发展,他认为公益的需求在哪,公益机构就要跟到哪,公益机构要关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之外的公益项目。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刘文奎看来,社会企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创新,不仅可以增加公益资源,提供公益效率和可持续性,而且可以解决更多社会问题。

比尔及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表示,“公益面前我们都是外行,但正因互联网提升了我们整合资源与跨界创新的能力,所以只要有行动,外行一样可以改变公益。”(

编辑:HYH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