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Gaotie.cn)03月19日讯: 在这个高铁已经四通八达的时代,还有这样一趟绿皮火车,它没有餐车,没有卧铺,没有空调,运载着沿线的彝族群众,在贫困的大凉山地区穿山越岭,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生命线。
一列慢火车满载希望
2月25日13时,记者在成昆线沙马拉达车站见到阿比呷呷时,这位彝族妇女正在站台候车。车站风很大,她站在墙角挡风处,地上放着一个装着袋子的竹筐。“袋子里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她只是一个劲儿笑,一言不发。“她不懂汉语。”一位通晓汉彝双语的车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在他的帮助下,记者终于得以和她交流。“袋子里是自己养的两只鸡,准备一会儿坐火车去喜德县城赶集卖掉。”阿比呷呷说。
阿比呷呷要乘坐的火车,是由成都铁路局成都客运段担当的5633次列车。13时01分,像往常一样,5633次列车从普雄站准时发车。14时10分,5633次列车抵达了沙马拉达站。此时,已经有30多名乘客在站台守候,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赶往喜德或者西昌卖东西,站台上堆满了他们要卖的土豆、酸菜、腊肉、活鸡,甚至还有活猪。
列车慢慢停靠站台,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阿比呷呷和其他乘客一起排队登上了火车。按照计划,22时17分,5633次列车将抵达目的地攀枝花站。之后,它将变身5634次列车,从攀枝花站返回普雄站。阿比呷呷会再次坐上这趟车,返回大山深处的家中。
5633/5634次列车全程运行353公里,沿途停靠26个车站,耗时9个多小时。在高铁一个小时就能跑完这段距离的今天,这样的速度实在可以称为“慢火车”。
“慢火车”的乘客95%以上都是沿线彝族群众,其中赶集买卖东西的乘客占了大半。全程票价25.5元,站间最低票价只要2元,在交通不便的大凉山,这列票价低廉的“慢火车”被很多彝族群众视为生命一般重要。“18元一斤,两只鸡12斤,至少能卖200元。”火车上,阿比呷呷向记者盘算着,来回车票只花7元,这一趟行程能赚200多元,对她全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和阿比呷呷一样乘坐火车赶集卖东西的乘客还有很多。家禽家畜也因此成为这些列车上最常见的“行李”之一。为了尽量保障车厢卫生,5633次列车专门开辟了一节车厢存放活物。“今天鸡鸭猪羊齐全了,不过数量不算多,赶上彝族年,车厢里光羊都得有几十只。”列车员笑着说。
目前,全国铁路共开行这样的公益扶贫列车81对,占普速旅客列车开行总量的近6%,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偏远贫困地区,2016年共运送旅客近3000万人次。公益扶贫旅客列车多经偏远贫困地区,旅客出行需求并不旺盛,平均客座率不到40%,铁路企业出现了大量运营亏损。在这种情况下,铁路部门始终坚持根据当地群众需要开行公益扶贫列车,长期执行1995年的普速旅客列车运价标准,一直没有涨价。
一个小车站肩负重任
在5633次列车经过的诸多车站中,沙马拉达站是极为特殊的一个。“沙马拉达”在彝语中意为“开满杜鹃花的山谷”。然而,承载着这个美丽名字的地方,气候条件却极为恶劣,每年4个多月的冰雪天气,120多天在零摄氏度以下,150多天刮着5级以上大风。
乘“慢火车”穿过沙马拉达隧道后,拐一个弯,两栋红瓦平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沙马拉达车站。车站房子孤零零地伫立在半山腰上,三股铁道从房前穿过,房子后面则是深深的悬崖河谷。
沙马拉达站海拔2478米,被称为“风之站”,是西昌车务段一个非营利性质的五等中间站,也是成昆线上条件最艰苦的高山小站之一。成昆线每日驰骋的几十列火车都要从此处经过,守护每一列火车安全、正点运行,是小站职工最重要的责任。
沙马拉达车站现有职工10名,全部是男性。和众多小站一样,偏僻与寂静是职工们常年需要面临的问题。沙马拉达站停靠列车极少,绝大部分列车从车站经过,只会留下片刻的轰鸣声,又渐渐远去。
孤寂背后,是他们片刻也不敢放松的工作态度。“安全运行大于天,我们必须24小时高度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后半夜车特别多的时候。”车站值班员耿玉坤说,此时如果犯困打瞌睡,很可能导致列车事故,千万马虎不得。
对于沙马拉达车站的职工来说,除了常年的孤寂,面临的困难还有并不好走的回家路。每回一趟家,他们要么翻山越岭,到四五十公里外的喜德县城坐公共汽车,要么坐车站唯一停靠的“慢火车”到普雄站转乘。一来一去,一轮大休的4天时间在路途上就耗去了三分之一。
每次返回车站,职工们都没有大包小包的行李,而是带回一篮子或是一大袋绿色蔬菜。因为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蔬菜成为这里的稀缺食品,而他们吃得最多的菜,就是容易保存的土豆。
一群奉献者执着坚守
耿玉坤今年52岁,已经在沙马拉达车站待了28年。24岁到车站工作后,他与工务沙马拉达工区的女职工相识相恋,结婚生子,成为铁路上的一段佳话。这对铁路夫妻几乎一辈子以铁路为家,“算来算去,这28年回家陪父母、岳父母及孩子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1年。”耿玉坤说。如今,妻子已经退休,他依然坚守在沙马拉达。
对沙马拉达车站的职工来说,坚守是一种常态。杨祥兵,坚守车站18年,“刚来站上时,娃儿才几个月大,现在他都已经18岁了。”薛东旭,坚守车站11年,“内心有愧疚,感觉最难过的就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在“慢火车”上,列车长阿西阿呷坚守在服务彝族乘客的岗位上也已经20年。20年的坚守,让她在众多彝族乘客眼中,成为亲切、熟悉的“阿呷车长”。同为彝族,让阿西阿呷在服务乘客时更加便利。她则将这种便利变为“热心”,“我自己就是彝族,对彝族同胞感情很深。打心眼里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我的服务安全舒心地出行。”20年来,阿西阿呷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单是她参与的妇女列车意外临盆就有11次。
列车上的奉献却让她时常在面对家庭生活时力不从心。“我们工作一出来就是四天,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我照顾的时候,我经常照顾不到,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也经常不在。我爱人也是铁路行政人员,所以我们要赶在一起休班团聚非常不容易,见面真是很少,平时就是通通电话。”说到这里,阿西阿呷的眼睛湿润了起来。
20年来,阿西阿呷见证了“慢火车”给大凉山深处的彝族群众带来的变化。“随着他们与外部世界接触越来越多,我感到凉山彝族群众变化越来越明显了。以前他们羞于经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办法致富。彝族群众的服装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大部分人出门有了带身份证的习惯,火车上乱扔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越来越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上火车,送到喜德、西昌等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
20年的坚守,让阿西阿呷对于这列火车和它的乘客有了别样的感情。“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列车,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出大山,见识外面的世界,早日脱离贫困,希望需要坐这趟列车的人越来越少。”
列车穿过漆黑的隧道,阳光洒进车窗,阿西阿呷望了一眼窗外,说道:“只要有乘客需要,我们就会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
编辑:贺垠皓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