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秀兰。
中新网北京3月8日电 医改在2016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以兜住底线,救急解难,解决贫病交织的难题,成为落实大会精神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秀兰建议,下大力气,构建由政策、监测、信息化组成的三驾马车,促进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的完善。
张秀兰指出,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以“保险+救助+慈善”为基石的我国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已经日趋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医疗保险发挥基础性作用。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职工医保已经基本达到全民覆盖,其筹资金额、报销水平、经办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发挥了保障低收入人群医疗权益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国家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对患大病、支出高额费用的患者给予二次报销,更加突出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放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倍数优势,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基础上又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图为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荷叶地街道社会科工作人员在宣传居民医保政策。中新社 张娅子 摄
二是医疗救助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2003年与新农合同步建立的医疗救助制度,起初的政策目标是帮助特困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对其经基本医保报销后的费用给予救助,这样,可以与医疗保险一起发挥“一主一副”的大病保障作用。
自2012年国家部署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后,这项制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低收入人群的大病保障方面已经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比如,救助对象从传统的民政对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对象)拓展到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众,以及普通因病致贫家庭成员;其救助的水平也有提高,很多地方根据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出等情况,实施了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每年每人可以累计救助到3-5万元。
从民政部公布数据看,2016年全国累计实施医疗救助8720多万人次,其中住院救助和门诊救助近3100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近300亿元。凡此,制度效益已经十分明显。
张秀兰说,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实质是借力社会救助体系支撑,来分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压力,弥补它的不足,从最困难群众入手来补短板,维护好他们的基本医疗权益,让这部分最困难的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化解他们的医疗费用支出压力。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问题,也就筑牢了医疗保障的底线,稳固了医疗保障的大厦。
三是公益慈善发挥有效补充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无论是慈善组织的发展、“互联网+慈善”形式的兴起,民众慈善意愿的勃发,还是慈善资源的丰沛,都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在这中间,有大量慈善资源正在逐步流向医疗救助领域,致力于回应特定病种、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救助需求,相关的救助项目也是不胜枚举。它们从资金、助医队伍等多方面一定程度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弥补了政府救助能力的不足。
资料图:一名女子在医保政策咨询台前咨询。王思哲 摄
张秀兰认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表明,健全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是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扶贫攻坚战这几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而目前的相关制度仍有短板。
张秀兰建议,要下大力气健全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以此作为推进医改纵深发展的重要的支撑点,从而带动全局工作。具体建议是:下大力气,构建由政策、监测、信息化组成的三驾马车,促进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的完善。
因此,
一是加强几项保障制度的衔接联动。
需要统筹相关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慈善助医的支持体系建设。比如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可以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扩大合规用药和诊疗目录等具体措施,来对低收入人群实施更加精准的支付政策。还可以引入商业保险,开发适合低收入人群实际需求的重大疾病保险险种,承接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经办服务。对于实施慈善助医活动的各类公益组织,建议应当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并辅以相应财政资金,并大力倡扬个人的慈善助医行为。此外,要引入医疗机构、企业等力量参与低收入人群的大病保障工作中,以使各方面形成合力,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
资料图:排队挂号的人群。 中新社发 韦亮 摄
二是建立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需求监测体系。
张秀兰说,鉴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治理的艰难,以及疾病谱的变化,低收入人群的准确认定和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复杂,他们收入财产状况、罹患疾病情况有什么变化,支出医疗费用呈现什么样的走势,贫困和疾病呈现什么样的交织关系,这些问题如果回答不清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就很难解决“帮助谁”、“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慈善资源也容易出现诈捐或者多头重复捐赠的情况。
因此,需要立即行动起来,构建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需求监测体系。可以考虑先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实施及时监测,力求准确研判罹患大病生活困难群众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变化,然后,再使这一监测体系推向全国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三是以信息化手段为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张秀兰表示,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统筹协调,推动相关大病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共享,减少数据“烟囱”和壁垒,实现“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并促使医疗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为此,建议建立大病信息通报制度,精准发力,精细管理,统筹政策资源,形成制度托底合力。建议政府积极搭建救助资源与救助对象需求对接的信息平台,为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完)
编辑:贺垠皓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