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服务和教育好青少年,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五老精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去年以来,中国关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和“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却放弃清闲的生活,在全县中小学建立起“英烈班”“英烈中队”,开展“红色乡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协调建造汪清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有位老人把业余时间全部扑在向孩子们传承抗联精神上。他就是全国最美“五老”、汪清县关工委主任金春燮,“这么坚持不为别的,就是不能让历史在这里断了档。”
去年以来,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带动下,一大批像金春燮这样的“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人员精神焕发地冲在了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一线——
在湖北,省关工委老同志带头撰文、带头宣讲,组织3.2万名“五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吸引213万人次青少年参与其中;在江苏,省关工委组织1.2万名“五老”,举办红色文化、党史国史教育报告会1.5万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300多万人次;在湖南,全省挑选12万多名“五老”骨干,组成宣讲团、组,深入校园、农村、社区、机关、企业,与青少年一起深入学习,着重对其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度解读阐释……
“五老”冲锋在一线,是关工委“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火热程度的一个生动写照。在中国关工委的推动下,从省到市县再到镇村社区,旨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活跃在各个角落。组织青少年聆听一次红色故事、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参观一次红色教育基地、重走一次红色之路、开展一次志愿服务的“五个一”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相关读书和征文活动也得到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中华魂读书活动吸引150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征文活动吸引892.8万名青少年参与,仅各地选送中国关工委的稿件就有1万多篇……
此外,各地关工委还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整理编写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读本730多种,发动“五老”红色故事宣传团、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24.8万场次,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据统计,去年全国共有139.7万名“五老”参加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受教育的青少年达到6855.3万人次。
助推农村脱贫攻坚,是关工委开展“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国关工委积极开展以项目化的方式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教育助困帮扶和五老关爱保护等,打造扶贫助困行动的升级版。
重庆市关工委的“授渔工程”项目、福建省关工委的“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广东省关工委的“创业青年培训领头雁”计划……去年以来,一批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的扶贫项目成长起来,带富了一方百姓。各级关工委下大力气抓好农村青年农业技能培训技术培训,普遍建立了“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帮扶机制,有的还设置了“菜单式”培训,培育了一大批热爱农村、热爱家乡,带头创业致富、带动周围群众致富的“双带”青年典型,也推动培育了一批示范性特色产业。
在贫困地区,留守、困境儿童问题突出,急需教育助困帮扶,成为各级关工委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国关工委聚焦五老关爱保护,以留守、困境儿童为重点,以老少边穷地区为重点,关爱困难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贫困儿童受教育权利。
——江西、安徽省关工委发动37.4万名“五老”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五老”以爱心爷爷、亲情奶奶、代理家长身份与孩子结亲,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
——四川省关工委实施助孤帮困工程,协同有关部门结对关爱8万多名特殊困境儿童,使之学习、生活无忧,心灵充满温暖;
——浙江省关工委联合省福彩开展“福彩暖万家”帮困助学活动,资助大中小学生4000多名,资助资金1650多万元;
——甘肃省关工委实施“双千工程”,每年帮扶1000名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培训1000名农村务工青年;
据统计,2018年,各级关工委共筹集并发放助学资金近20亿元,为300万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实际困难;依托乡镇、社区、农村、学校,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阵地建设,目前已建立7万多个;“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项目2018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宁夏同心等地挂牌7所学校,挂牌学校总数达到44所。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成就关心下一代事业,引导并帮助青少年奋发向上、成长成才,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是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说,“目前,全国基层关工委组织已达107万个,‘五老’志愿者1367万人,接下来,中国关工委将继续帮助青少年筑梦、追梦、圆梦,展现人生的青春光彩。”
编辑:Xmm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