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良为民乐谱写新作品 希望加上“国际听觉”

 时间:2018-11-26 15:36:00来源:北京日报

“如果中国民族音乐只有《春江花月夜》《步步高》这一种表现形式,那拿到国际上去,我们只能介绍说地球上还有这样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张维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并非否认传统民乐表现手法的意义,而是希望给中国民乐加上点儿“国际听觉”,推动民乐的发展。

12月12日,张维良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一场“中国故事之一:‘上善若水’中国竹笛乐团民族室内乐音乐会”,音乐会演奏的所有曲目均以“水”为主题原创,由张维良携手音乐家杨青、高平、崔权及美籍作曲家梁雷、乔伊·霍夫曼等创作。

委约这些作曲家创作民乐,源于张维良一直以来对民乐的思考。“我们现在观众去听《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听的是什么?观众是来怀旧的,老人是来过瘾的。”而把这些作品送到国际舞台时,观众会感叹,这只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张维良很痛心,“如果我们职业音乐就仅停留在过瘾这个程度,只能用来怀旧,说明我们的努力还不够。”

而且,由于中西音乐的声学和律学不同,不少民乐演出是齐奏,再加上竹笛极具个性化,很少能组成和谐的乐团,相比之下西方的交响乐团是“标准化”的产物。“民乐团中,假如一个声部由两个人演奏,这两个人的音还不统一,另一个声部两个人的演奏也不统一,就是不可想象的混乱。”张维良说,虽然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但解决起来极为复杂。现在的民乐作品中,好的和声作品也不算多。

于是,张维良邀请了很多作曲家创作新的作品,尤其是外国作曲家来创作。其中接受邀请的霍夫曼是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院长,他曾为20支笛子写过一首曲子。“霍夫曼很喜欢中国乐器,总是在研究琢磨。”张维良说,“他给20支笛子写出来20个声部,一个和声出来就威力巨大,音乐的张力真是不可想象。”

而在这次的音乐创作中,霍夫曼用6支笛子,加上琵琶、古筝、二胡和打击乐创作新曲。整场音乐会中,还融合了箫、马林巴、颤音琴、大鼓等多种乐器,力图实现中西音乐一体。张维良说,其中还有一些很现代曲风的曲子,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追求的现代手法,现在的作品好听了很多,“有一种大气的感觉。”

“我们怎么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呢?我认为要尽可能地使用各种形式,寻找中国民乐的‘国际听觉’。”张维良说,民乐中的装饰音和特别的音色是中国音乐的特色,应该选取这些特色,通过作曲家的编创,成为当代人能够接受的音乐形式,“这就是音乐的‘国际语言’。”

竹笛演奏家张维良以身作则,主张民乐应该创新。

编辑:才疏学浅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