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西南昌:让历史文化看得见
南昌市青云谱区梅湖景区 资料图片
南昌市青云谱区梅湖边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邹文斌摄/光明图片
江河流过南昌,把湖泊留在了这里,也让众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翻开南昌市地图,会发现纵横交错的道路中有30多条是以人名命名的。个山路、子真路、焕章路、敬之路……每一条街道背后,都有一个历史名人与这座城市的故事。如今,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南昌,又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日,首届八大山人艺术节在南昌市青云谱区开幕。八大山人文化现象与南昌文化发展战略论坛、“八大山人”全国首届书法展、“八大山人杯”全国征联(楹联)大赛、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92周年系列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贯穿2018年全年,成为南昌挖掘文化资源的一次探索。
“以举办八大山人艺术节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文旅融合、产城融合等多业态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高地。”南昌市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表示。近年来,南昌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天下英雄城和文化产业强城“文化五城”为抓手,把挖掘文化资源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着力展示文化悠久、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崭新面貌。
“文化的、精神的东西最好能附着于物质的形态”
八大山人和南昌青云谱有什么渊源?南昌南郊的梅湖畔,青瓦白垣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缓缓讲述着这段往事。
“个山遗墨斑斑在,凭仗香花护古灵。”进入这座古木参天的馆宅,楼台亭榭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穿过几层院落,最深处便是真迹陈列馆,又名真赏楼,里面收藏有八大山人四十余幅真迹。不少游客特地来到这里一睹八大山人笔下超凡脱俗的山水花鸟和喷薄而出的生命意志。
真赏楼里最醒目的位置,展有一幅《个山小像》。据馆内讲解员介绍,20世纪50年代,在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了这幅《个山小像》,引起广泛关注。这幅画之所以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因为除了画本身之外,还有八大山人及诸位友人在画上的题跋,这些题跋是探索八大山人思想、师承、生平及经历的重要材料。
“南昌青云谱是八大山人晚年的隐居地和重要的创作地。”青云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先国介绍,为了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住,1959年八大山人纪念馆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2009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又将八大山人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作为南昌市的一项民心工程,总投资达7700万元。改扩建后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亩扩至40亩,四面环水,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
“文化的、精神的东西最好能附着于物质的形态。这些老房子、老园子里蕴含了历史故事、承载了乡愁记忆,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八大山人纪念馆在国内就是独一无二的,青云谱要做好这篇文章。”江西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姚亚平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南昌独特的历史文化,他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座纪念馆,八大山人相关学术研讨会、纪念活动才有了一个好的平台得以展开,八大山人的作品才能得到较好地保存和收藏,江西南昌的独特地域文化才能得到空前的重视和传承。
“画遇真赏如曲逢知音”,真赏楼因八大山人的一枚“真赏”印而得名,如今,楼内四十余幅真迹也在静静等待更多的知音。
“研究八大山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南昌为什么要在八大山人身上做文章?
“小时候我骑着自行车带孩子来过八大山人纪念馆,他到现在都记得满园子的桂花香。”姚亚平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道出了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化名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小孩子虽然看不懂八大山人的画,但是他能感受到满园子古色古香的味道。我们研究八大山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南昌600万人,如果每个人都到这儿来转一转,南昌的城市精神面貌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定义了这座城市的性格与精神,而文化名人更是城市精神的活名片。
“文化在江西,安静而奔放,冷清而高贵,南昌青云谱,便是佳例也。”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如此概括南昌的城市性格,这也正是八大山人留给这座城市的精神遗产。
近年来,随着八大山人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各类作品全集、影视作品、学术著作不断推出,多种形式的展览、纪念活动、艺术研讨会火热开展,吸引了更多人走近、了解、欣赏八大山人,甚至与他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近日,作为首届八大山人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一场纪念八大山人的书法楹联展在青云谱区举行,数十位专家评委从2800多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选作品中选出了300多件在梅湖畔个山园内集中展出,其中不少作品里都有八大山人书法作品的影子。
“八大山人的作品里,满是真挚的感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毛国典表示,八大山人因其独特而强烈的艺术语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法人。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书法爱好者开始取法八大山人作品,让八大山人的精神与气质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也带动了江西文化走向世界。
南昌市民聂丽芹创作的楹联作品“墨点无多,半世飘零思故士;世人有幸,一腔锦绣谱青云”获得了“八大山人杯”全国征联(楹联)大赛二等奖。从小在青云谱区梅湖边上长大,聂丽芹说:“通过临摹八大山人的作品,我对他的人生境遇有了深切感触。他的书画作品,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灵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史。”
自幼酷爱传统文化,90后辽宁小伙郝世亮获得了“八大山人”全国首届书法展一等奖,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艺术创作是一条创新之路,更是传承之路。八大山人的作品里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髓,我们年轻人要把这些传承下去。”
“文化最能让市民产生向心力和归属感”
八大山人这张世界级名片给了南昌人太多遐想。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南昌一直在探索。
2015年,南昌市文化部门曾开展过一次“寻找南昌文化符号”的活动,为这座有着2200余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征集文化符号。通知甫一发出,就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征集来的“南昌文化符号”达157个,八大山人、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万寿宫、绳金塔、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元素都在其中。
如今,这些文化元素中有不少已经打造成了南昌市重要地标。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龙和南介绍,青云谱区梳理出了以陈云旧居和江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象湖和梅湖为代表的“绿色”文化、以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为代表的“蓝色”文化、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墨色”文化、以徐孺子和梅福等历史名人为代表的“古色”文化,围绕这些别具地域特色的“五色”文化做好城市发展的文章。
怎么样让这些文化元素更加鲜活?在日前举办的八大山人文化现象与南昌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与会专家为如何进一步讲好、讲活南昌故事贡献了智慧,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视野。
在龙和南看来,推动南昌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的过程中,有三个“融合共生”的理念非常重要。一是文化与城市融合共生的理念,在新区建设和老城复兴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注入;二是文化与市民生活融合共生的理念,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文化与产业融合共生的理念,重点围绕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建设高质量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科企业家学院副院长叶加申认为,要对八大山人、滕王阁等传统文化符号和资源进行现代化转换,必须在体制机制观念和产业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因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一座城市的文化最能让市民产生向心力和归属感。”姚亚平说,下一步还要继续把历史遗存和名人故事研究好、讲述好、宣传好,让历史文化看得见,让历史故事可呈现。
编辑:Xmm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