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观众(逐梦40年)

 时间:2018-10-19 09:27:21来源:人民网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将中国文化推广传播到海外具有巨大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参加国际电影节,通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树立影片的声望,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二是通过各种商业途径,直接打入海外商业传播市场,和海外观众见面。

从国际电影节大踏步

走上国际舞台

目前,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批准认可60个左右有质量的国际电影节。通常根据电影节性质,将其分为A、B、C、D四类,即竞赛型综合类电影节、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非竞赛型电影节、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以下分析数据主要来自15个A类国际电影节,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从1980年到2018年,我国在A类电影节上获主要奖项的影片大约有101部(港台地区还有27部)。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不但在数量上大幅增加,所获的奖项也突破了此前多局限于东欧和亚非拉地区的限制,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上获各类奖项的影片有50部左右。从时间上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90年代是中国电影海外获奖的爆发期和高潮期,2000年之后保持平稳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第四代和第五代创作的“民俗电影”是海外获奖的主要类型。所谓“民俗电影”是指自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奖后,中国中青年导演所开创的一种影片模式。这种影片模式一直延续到1996年,该年度吴天明凭借《变脸》在第九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奖。因为文化差异,西方观众对中国电影会有一种猎奇心态。“民俗电影”在力图表达作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反思的同时,有意无意地符合了西方观众的某种期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反映中国当代现实生活的影片逐渐增加。这些影片往往聚焦于城镇底层普通人的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风格上慢慢趋向于纪实化。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在国际上广受关注正是因为他始终将镜头对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小人物,在细腻体察他们的哀乐人生中寄予宽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这一时期获奖的《十七岁的单车》《洗澡》《生活秀》等也属于此类。

近年来,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的影片《我不是药神》《暴雪将至》《烈日灼心》等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也受到热情欢迎,获得各种荣誉。另外,由中国政府和民间推动的中国电影与海外电影的交流合作在2017年明显增多,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二十三届地中海国家电影节、匈牙利中国电影展等相继举办,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做出了贡献。

功夫片和艺术电影

受海外商业市场青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商业市场上也有重大收获。由于北美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同时北美票房数据的相对系统、完整和准确,因此可以从中国电影在北美商业市场票房数据入手,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的发展。

据统计,1980年至今进入北美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前700名中,华语电影有56部,其中大陆影片近50部,和港台合拍或纯港台片亦有少数。从时间上看,最早进入北美商业院线并取得票房佳绩的中国电影是张艺谋的《菊豆》(1991年3月)。整个90年代,进入北美的12部华语影片全部是类似于《菊豆》的艺术片或“历史剧情片”,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2000年之后,伴随武侠大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功夫》《无极》的崛起,艺术影片权重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有相当大比重。

2010年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起飞,反映当代生活的剧情片如《心花路放》《港囧》等后来居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近五六年来,中国电影大大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在北美院线上映并进入前700名票房的电影有25部之多,相当于此前30多年的总和。其中主旋律或动作片如《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等悉数进入北美市场。

从票房纪录看,1980年至今在北美票房最高的10部华语影片中有8部是武侠/功夫片。艺术电影也表现不俗,因为进入前20名的电影中除去武侠/功夫片,就是张艺谋、李安、陈凯歌等人的艺术电影。以张艺谋最早进入北美院线的《菊豆》为例,票房198万美元,是当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的第一名。它比今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第二名《唐人街探案2》在北美的票房还略多一点,并且至今仍保持1980年以来北美华语票房第二十一名的纪录(《唐人街探案2》为第二十二名)。

就整体而言,与世界以及亚洲(如日本、韩国和印度)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电影和华语片在北美票房市场上表现相当出色。1980年至今进入北美的全部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前10名的影片中有4部中国影片,分别是《卧虎藏龙》《英雄》《长城》和《霍元甲》。剩下的6部分别来自意大利、法国等。今天,美国外语片票房排名第一的仍是李安的《卧虎藏龙》,近1.3亿美元;第三名是张艺谋的《英雄》,近5400万美元;第四名是张艺谋的《长城》,4554万美元。

中国电影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时有突出的票房成绩。据国内媒体报道,2017中国电影本土票房冠军《战狼Ⅱ》,在北美、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40多条院线海外总票房760万美元,创造了年度华语片海外发行的票房纪录。

努力实现

“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巨大,但也要警惕对于票房数字的过度迷信。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必须要有扎实的内容,必须要有对电影艺术的不断探寻。未来,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不但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积极或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比如,中国的功夫电影不但在北美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在欧洲、非洲和亚洲都受到热烈欢迎。一些艺术电影取材自当代生活,反映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当代生活的多姿多彩,如《洗澡》《生活秀》等。

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特别是传播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创新性地运用军事动作片的元素,大大提高了影片视觉观赏性。类似影片还有《战狼Ⅱ》《湄公河行动》等,这些影片巧妙地汲取了类型片的叙事手法和视听元素,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经验,也启示着创作者:要以独特中国元素的电影吸引全球观众,语言并不是障碍,最重要的是创新内容与故事的呈现和讲述方式,力求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

同时,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电影创作者也可主动作为,更有效地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升电影产业发展,克服文化差异、开拓发行放映渠道、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为中国电影的可持d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8日 24 版)

编辑:Xmm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