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字中间到底有几横?这个本不该存在分歧的问题,近日却在网上吵翻了天。“两横派”力争,称小时候就这么学的;“三横派”不甘示弱,坚信自己的肌肉记忆不会错。亦不乏围观者心里嘀咕,“汉字是不是偷偷改革过?”,甚至在一问答平台上,这被划归为“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小故事”之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讨论,再次折射出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的社会现象。
读了那么多年书,到头来却写不准常见字,如此荒诞的时代病见于很多人。在这个握着鼠标放下笔杆的时代里,键盘上的手指翻飞代替了白纸上的一笔一划;网络上的检索复制代替了头脑中的凝词炼句。而学校里汉字教学日渐缩水,生活中网言网语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字典也干脆“顺乎潮流”“将错就错”……长年累月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淡忘汉字的具体构造,只识得大体轮廓,遑论对于汉字之美的“上下求索”了。近些年,相关讨论时而出现,如今已经降级到“具字有几横”的水平,令人遗憾。而很多人猛然发现,打字惯了的自己已经忘记了“忘字”本身,恐怕这才是最“细思极恐”的。
汉字不仅是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字即是一方天地。观“旦”字,旭日东升,跃于海面,几笔勾勒出“一轮顷刻上天衢”的喜人景象;观“武”字,定功戢兵,止戈为武,形象传达出古人“兵气销为日月光”的和平愿望。正如鲁迅所言,汉字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一撇一捺蕴含一种精神。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审美旨趣、哲学思考都能从这些方块字中找到索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华文化的大厦正是由汉字等一砖一瓦砌筑而成。时代的快速变迁,对这些文化载体有所冲击实属难免,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态度和措施去应对。就拿汉字来说,倘若对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现象的关注仅限于一阵网络戏谑,任由碧瓦朱甍凋敝为残砖碎瓦,那将是时代的悲哀。这个意义上,关切“具字有几横”的讨论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希望全社会以一叶知秋的敏感,看到小讨论背后的大问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某种程度上,如果“具”字少一横,那么文化因子就丢掉一点。网络讨论已经过去,但汉字的使用危机仍未解除。期盼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每个人也能有意识地从鼠标键盘中“透个气”,在那些竖折弯钩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编辑:xmm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