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公共环境的改善 学子更愿成为推动者

 时间:2018-06-29 12:55:03来源:人民网

王翌璠,她在澳大利亚感受当地不同的人文风情。图为她在悉尼举行的哈佛大学亚洲国际关系峰会现场。

一般来讲,学子能够接受异国他乡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对交通秩序、公共卫生、公众场合礼仪等公共环境方面的国内外差异,新一代海外学子的态度也十分积极:看待世界的眼光更加客观,不停留在感慨埋怨上,而是想着不论是在国外生活,还是日后学成回国,都要努力做一名“好市民”。

学子体验国内外异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了国外,学子首先观察和体验到的是文化差异和文明程度的差别。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社会规定。学子在海外生活一段时间后,就有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澳大利亚人特别喜欢穿人字拖,甚至有人还会赤脚走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王翌璠说。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分享道:“在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间的打招呼方式是拥抱或贴面礼。贴面礼的方式嘛……直到现在我也不太习惯。在交通方面,澳大利亚有明确而独特的规定,比如汽车靠道路左侧行驶;骑自行车必须要戴头盔;坐公交车时,司机只会在有人按下车铃时才靠站停车。在休闲娱乐方面,周四到周六是当地酒吧和餐馆最热闹的时间。人们喜欢在这个时候放松身心,或聚在一起联络感情。但是,也会有很多人深夜醉酒后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

陈华阳曾作为交换生在澳大利亚留学,现在意大利博科尼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发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都规定垃圾分类。在意大利,人们将垃圾分为纸类、玻璃类、塑料类和厨余垃圾。当地居民都会按照上述分类整理垃圾,甚至喝过的酸奶盒子都要冲洗干净后再分类收集。此外,我发现意大利人非常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比如在公开场合小声交谈,在公交车上听音乐、看视频时戴耳机等,以避免打扰他人。我觉得最尊重他人私人空间的是芬兰人,他们在排队时,前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都能有5米以上。”

学子正值青春,有着年轻人的敏锐感受和视角。在体验到种种差别后,他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自己熟悉的家乡做一番比较。

孙一铭目前在德国萨尔大学做交换生。在谈及当地与国内的差别时,他说:“其实德国当地也有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小公园里也有被乱丢的烟头。我曾在德国慕尼黑安联球场看过足球赛。比赛结束后,只见观众席上一片狼藉,到处散落着啤酒瓶和爆米花等。”不文明现象在哪儿都有,这同文明、经济的发达程度没有绝对的关系。

对不文明现象的感受

现在,不仅仅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在一些旅游胜地,中国游客也同样成群结队,随处可见。

一些国人的不文明现象,也成为学子吐槽的一个内容。在采访中,许多学子都能非常具体地回忆起某些细节。

“我在意大利曾亲眼见到过在音乐会上大声喧哗的国人。”陈华阳说,“那是在2017年底的圣诞节假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广场上有一场音乐会。乐队在落日的余晖中演奏,美妙的音乐和着夕阳中的晚霞让听众沉醉其中。此时来了一群旅游的国人,其中有几位阿姨大声地感叹‘风景好美’。在静谧的音乐中,她们的感叹声音较大,破坏了音乐现场的氛围,某些听众也表现出了不满。因为喧哗者是我的同胞,所以我感到有些尴尬和歉疚。于是就提醒那几位大声说话的阿姨:‘麻烦小声一点,这里正有一场音乐会。’”

陈华阳认为,细想来,那几个阿姨说话声音稍大,并不代表她们素质低,或许只是在这方面意识较弱而已。她们有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权力,只是在表达的方式和时间场合上出了偏差。

王翌璠也分享了她的所见所闻:“我有朋友在当地的迪奥时装店上班。某天两名中国顾客退货时与店员发生了争执,他们要求退货,店员却不给退。按照商店相关规定,没有办法满足这两位顾客的要求。他们就在店里闹了数小时,最后也没能退货。”王翌璠解释,澳大利亚人普遍重视法律和规则,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会严格按照相应规定执行,不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刘佳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说:“我感觉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并不差,不能以偏概全,夸大国外的优越性。其实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着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初衷就行了。比如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避免影响他人;不要闯红灯,避免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等。”

从海外归来后的做法

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历,使学子会受环境的影响,在行为方面做出一些改变。那么在回国后,面对国内外的差异,他们会怎样做呢?

王翌璠说:“在国外独立生活了这么久,我比以前更有主见,也更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质,知道在何时该做怎样的选择,不会放任自己跟风随大流。回国后,我依然会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虽然有‘入乡随俗’之说,但我会先判断‘俗’的好坏,再决定要不要随。”

陈华阳说:“在交通方面,我不会‘中国式’地过马路。不管别人是否闯红灯,我一定会等红灯灭、绿灯亮时再走。在乘坐地铁时,不管别人如何,我仍会遵从‘先下后上’的秩序,尽可能为他人提供方便。在生活方面,我会坚持垃圾分类。可能不会像在意大利时分得那么细,但是厨余、玻璃、纸和塑料我还是会尽量分开整理。”

孙一铭说:“我在国内时就不闯红灯,也没有乱扔垃圾的习惯。但是在有些方面,我还是会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比如,我在国内生活的地方,几乎没有垃圾分类的规定和习惯,我也很难做到垃圾分类整理。因为就算我这样做了,垃圾回收人员在回收垃圾时还是会混着收到一起。但在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我仍会坚持自己的原则,比如在开车时尽量不鸣笛,在交通拥挤时不抢道、加塞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28日 第 09 版)

编辑:才疏学浅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