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名单落地: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

 时间:2018-05-10 22:38:45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孙竞)在经历各种猜测之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近日终于尘埃落定。137所大学入围榜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分为AB两类;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说,这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施工阶段,也标志着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入了新阶段。

“基于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双一流”建设自2015年拉开序幕。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公布。

其中提到,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实施方式。

《总体方案》中还强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随后,在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等做出具体规定。

根据《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分三步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人民日报评论称,这是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正式提出我国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

瞿振元认为,“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责任。抓好“双一流”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战略抉择。

“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211工程”“985工程”先后被提出并实施,成为高校的“风向标”。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

在此次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名单中,原“985工程”的39所高校全部入围,另有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3所“211工程”高校新晋加入。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中,其余的“211工程”高校全部纳入。

“双一流”建设与“211工程”“985工程”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取代还是升级?一直以来议论不断。

直到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21日名单公布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说,“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认为,原“985”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原“211”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这一结果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效,这也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说,“双一流”建设是中国特色的产物,“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它是新时期中国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创新,也要继承,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平稳过渡。”

瞿振元表示,“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要继承,但也要克服事实上存在着的“动态监测不够”“身份固化”等不足。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管理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动态管理、实现“换挡提速”。

“动态调整 有进有出 不搞终身制”

“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在今年年初的《实施办法》中,“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基调被确定下来。

长期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事实上存在的封闭固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名单公布之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强调,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这次“双一流”高校遴选采取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方式,是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而不是确定“双一流”身份。“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不是固化的。

根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的介绍,建设过程中,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据了解,“双一流”建设不仅在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而且在每一轮建设期末,进行评价,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

可以说,入围的高校并不是带上了“铁帽子”,建设不好随时有被摘掉帽子的风险。人民日报在时评中指出,让已经列入名单的高校居安思危,让未能入选的高校看到方向与希望,真正激活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任立楚同时提醒,“双一流”建设的良好生态需要公平有序的竞争来保证。但也要看到,竞争必须公平有序、合理预期,要避免靠“排位置”“争经费”“抢人才”搞“零和博弈”“恶性竞争”,这样的竞争打乱秩序、破坏规则,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

“服务国家需求 扶优扶需扶特扶新”

《实施办法》中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

在此次“双一流”名单的遴选认定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扶持特殊需求”成为两大重要因素。一些对区域发展有带动支撑作用、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因此登上了“双一流”的首班车。

云南大学此次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表示,这是边疆民族地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更加主动聚焦“一带一路”五通建设和云南重点培育的8大产业。

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大学同样入选B类。此前郑大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建设高校。身处一亿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五经济大省,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说:“中原崛起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与一流人才,特别需要一流大学支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全国有六所中医药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医药高等教育虽然历经6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但还是一个弱势的学科,学科发展受到政策、经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进入“双一流”,将对吸引优秀生源、汇聚一流师资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会为深化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杜玉波指出,建设“双一流”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对。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争创一流,并不是争创“全能冠军”。如果一味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无学科特色亮点,争取一流建设也会失去优势。

据了解,在建设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作出长期规划安排。

根据教育部之前发布的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2/3以上。

“目前内地共有24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30所高校进入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700余个学科点进入ESI前1%,60余个学科点进入前1‰。”,任立楚列出一组数据,“建设“双一流”、实现“双一流”,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去实现。”

杜玉波提醒,不能将“双一流”建设简单认为是“发帽子”“报稿子”“分银子”,而要实实在在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建设实绩说话,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出一席之地。

转载自人民网-教育频道

编辑: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