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教育“接力”

 时间:2017-09-18 22:13:38来源: 中国青年报

52岁的徐夕峰总是随身带着一小瓶速效救心丸。

作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校长,徐夕峰来拉萨已3年有余,但他仍不敢对“缺氧”这一“劲敌”放松警惕,在办公室、宿舍、兜里都备着救命药丸,“不备着不行,稍微一疲劳就心慌,喘不过气来。”徐夕峰说得却很随意。

2014年,江苏省政府援建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动工建设,牵动了4000多公里外的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副校长徐夕峰的心,“一直教的都是来自西藏的学生,对西藏很有感情,就想来西藏看看,能做些什么”。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那年6月,徐夕峰作为援藏教师从富庶的鱼米之乡来到海拔3658米的拉萨。尽管之前来过拉萨六七次,但这次的高原反应比他预想中来得凶猛,咳嗽、感冒、高血压……一个月后,徐夕峰动了回家的念头,“别人都穿着短袖,我得捂着羊毛衫才行,明显感觉自己体质太差了”。

但他想着“还是再坚持坚持”,这一坚持转眼已过3年。

如徐夕峰这般,在这片中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援藏老师的身影并不鲜见。自“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于2014年启动以来,援藏省市已先后选派多批教师赴西藏各中小学对口支教,今年共有800名援藏教师走进了对口支援西藏的20所中小学。

雪域高原上的梦想“接力”

“为什么要来西藏?”这个问题,张丽新已被问过很多遍。1993年出生于北京的张丽新,2015年毕业后到北京市东城区165中学担任高中政治老师。她身上有着“北京大妞”那种爽朗,本可遂父母心愿在北京过着舒适的生活,可她偏不。

今年3月,校方的援藏通知下来后,张丽新用了一晚的时间和父母商量此事,第二天便报了名。“一直对西藏有种情结吧,我想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她说。

尽管被高原反应折腾得够呛,讲上一个小时课便开始喘不过气,因缺氧每晚入睡都成问题,但挂着黑眼圈的张丽新并不觉得这是“遭罪”,反而乐在其中。

打开她的微信朋友圈,满满的正能量仿佛能隔着屏幕溢出来:“每天醒来,就能看到窗外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还有山,真的好美。”

但让她觉得更美的,是课堂上那一双双忽闪的眼睛。“这里的孩子眼神特别干净,特别纯真,积极向上,渴望学习东西。”张丽新极力向记者描述这里的学生带给她的震撼,“他们每天6:30起床,晚自习到9点多才结束,念书很认真,恨不得有多大声就用多大声。”

这也给了张丽新更大的动力,“就感觉真的要去改变什么,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能多教一点是一点。”她觉得,这就是她来这里的意义。

在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援藏老师中,有张丽新这样的90后,也有80后、70后,甚至60后,援藏像他们之间默契的梦想“接力”。

“今天是我在西藏最幸福的一夜,所有的辛劳委屈都化解了。孩子们的依依不舍,家长们的肯定期待,这才是我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我的梦想,我圆了我的梦,此生无憾!”当援藏教师魏小东收到另一位老师在离开西藏前一晚发来的微信时,她脑海中闪过了这位老师常因气候干燥流鼻血却塞着棉球坚持上课的情景,“她的话说出了我们援藏教师共同的追求和梦想……”

教育者的“西藏探索”

已有35年教龄的魏小东觉得,自己在这里似乎找回了1985年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的兴奋与喜悦,“找回了初心”。

为学生读故事,购买书籍,成立“南开书屋”,制订阅读计划……作为拉萨市实验小学教学管理副校长、藏族班的语文老师,魏小东为了让孩子亲近汉语,至今在努力探索适合藏族学生的学习方法。

高一第一学期结束时,陈佐如等援藏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比当地老师低出一大截。

“怎么回事?”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援藏校长王与雄也纳闷,后来他与老师总结研究,发现“一是学校中的藏地学生缺乏‘目标性’;二是这里的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理科基础,学习能力较弱”。在王与雄看来,援藏老师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本地老师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他强调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的融合,二者搭配管理,集体备课。

慢慢地,陈佐如也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小碎步”:多重复,常检查,多督促,于是班级成绩快速提升。

陈佐如觉得自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偶尔躺在阳光下打个盹儿已是一天中难得的休息时刻,但他说自己是幸福的。

遇到陈佐如这位援藏老师,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索朗益西很是感激,“老师从来不会放弃我们任何一个人,哪怕成绩很差,他也会鼓励你,让你去思考,去努力”。

这个藏族女孩渐渐有了自己的梦想:“老师说内地很多地方也很美,我想去看看,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去。”

“离开时能留下些什么”

对于这些援藏教师来说,仅仅上好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对西藏的支援是长期的,但是援藏工作团队不是长期的,所以我们在思考离开时能留下些什么。”王与雄说。

“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期性,西藏教育已形成长期的固有模式和习惯,短期实现质的飞跃不现实,这需要‘组团式’教育援藏可持续化、常态化。”山南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扎西加措认为。

作为一名语文骨干教师,又该如何发挥更大的辐射引领作用?魏小东觉得,不仅要“代班”,更要“带团”,“要对区县教师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教师水平提高了,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王与雄借助援藏资源成立了山南市高中学校第一个“科研中心”,旨在加强规范的教育教学研究,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为高中新课改做好准备。

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教育“援藏”干部傅欣则在“互联网+教育”方面作出了尝试,建立了“1+5+X”教育资源远程互动共享平台,上海各区的优秀教师可在互动教室与日喀则师生进行互动教学,拓展教育援藏的时间和空间,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效益,“不仅是‘输血’,也为这里‘造血’,发挥援藏更大的辐射作用”。

“援藏教师给西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让我更快速地成长。”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的90后物理老师旦增顿旦拜本校的一位援藏教师为师,学到了很多教学理念和方法,9月还将赴湖南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

目前,“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已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区积累了诸多有效做法、成功经验,被西藏人称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编辑:xmm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